本文是“燃烧的岛群”第1470篇原创文章,作者:Kagohl 3。
作者简介:Kagohl 3,新疆人,署名源自1917年空袭伦敦的德军轰炸机部队,热衷科普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德国武器,希望能给看官们带点不一样的历史。
正文共约7100字,配图26幅,阅读需要16分钟,2025年10月17日首发。
本文收录于作者“Kagohl 3”专辑,欢迎持续关注。
接上期()
更小的数量,更大的范围:德国7.7厘米野战炮在1915年的编制改进
1914年9月马恩河战役的失败让德国陆军终归还是陷入了前任总参谋长施利芬元帅一直努力避免的两线作战窘境,到了1915年,德国陆军在西线要依靠大军守卫占领的比利时和法国领土,还要足够的兵力和英法联军在堑壕线对垒,而东线也需要人力对抗庞大的俄国军队和支援脆弱的奥匈盟友。所以德军在1915年的一个不利局面是东西两线都在不断组建新部队来维持战线,但火炮数量要武装这么多新单位显得捉襟见肘。
![]()
![]()
图1、2:随着德军步兵师的数量直线上升,FK.96n/A野战炮显得供不应求
因此,德国步兵师所属的野战炮兵开始改变组织结构。在1914年,德军步兵师下辖的野战炮兵连(Feldartillerie Batterie)有三个排,可以配备6门7.7厘米野战炮,拥有1名上尉连长,5名下级军官、148名士官与士兵、139匹军马和17辆辎重车辆(包括6辆弹药车)。而在1915年,使用7.7厘米野战炮的连队全部从三排制缩减成两排制,火炮数量从6门削到4门,指挥层依然是1名连长和5名下级军官,但士官及士兵人数从148人下降到130人(士官21名、炮手64名、驭手45名),弹药车数量也削减到4辆。
![]()
图3:FK.96n/A野战炮的火炮前车,可以搭载3名炮组人员和36发炮弹
![]()
图4:FK.96n/A行军状态下需要配备1辆火炮前车和6匹军马,合计5名炮组人员和6名驭手
与1914年一样,德国步兵师在1915年依然保留野战炮兵旅编制(2团,每团下辖2营,每营下辖3连,共12连),其中3个连依然各自装备4门10.5厘米轻型榴弹炮(合计12门),而其他9个连都是4门7.7厘米野战炮,合计36门,而1914年战争爆发时,野战炮兵旅装备的7.7厘米火炮数量是54门,同比下降了18门。德军削减7.7厘米炮兵连的规模使得节省出的人力和火炮能够组建更多的野战炮兵连,这些部队都会被派往新组建的步兵师。这种做法在后来结出了相当大的果实:在1916年,德国陆军成功组建了115个独立野战炮兵连(编号801-915),这些炮兵连不仅补充了西线的步兵师,还有效支援了东线的师属炮兵力量。
![]()
图5:1915年夏季在发射阵地待命的2门FK.96n/A野战炮,他们同属一个野战炮兵排
![]()
![]()
图6、7:在乌克兰加利西亚地区作战的FK.96n/A野战炮组
![]()
图8:威斯特法伦第7野战炮兵团1营的FK.96n/A炮组,隶属于擅长防御作战的德国第14师(14th Division)
同样在1915年,德国15厘米重型榴弹炮的配置也发生了演变。1914年战争爆发时,15厘米重型榴弹炮配属于德国步兵军的步兵炮兵营(Fußartillerie-Abteilungen),下辖4个连,每连装备4门这种火炮。而在1915年,德国陆军开始组建独立于军级单位之外的新步兵师,为了加强这些步兵师的火力,德军会给他们分配一个15厘米榴弹炮连。作者在了解到这段历史时也是非常惊讶,因为作者此前一直认为德军直到1917年才开始把重型火炮从步兵军下放到步兵师。
作者在这里给读者们做个区分。步兵炮兵在德语中写作“Fußartillerie”,英语中称作“Foot Artillery”,是一战德军炮兵的一个兵种,与野战炮兵不同,步兵炮兵只会编组为营和连,通常直属于德国的军、集团军和陆军统帅部,1917年开始大规模下放到步兵师。这些炮兵是标准的重型炮兵,专门操作重型榴弹炮、加农炮、攻城炮和列车炮。而诸位所了解的武器,也就是步兵炮在德语中写作“Infanteriegeschütz”,口径最常见的是76.2毫米,属于轻型火炮,负责协助步兵摧毁敌人前沿阵地的火力点,这种武器于1916年5月开始组建为步兵炮连(Infanterie-Geschütz-Batterien),前后共有50个连,每连6门步兵炮,配属于步兵团和突击营。
所以在一战德军序列当中,步兵炮兵(Fußartillerie)和步兵炮(Infanteriegeschütz)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步兵炮兵最大可以组建为营,专门使用重型火炮作战,是德国的师级、军级、集团军级的打击力量,而步兵炮都是中口径轻型火炮,只组建为连,最大也只配属于步兵团,而且该武器是独立编制,不隶属于野战炮兵或步兵炮兵。这两个概念完全没有联系,其装备种类和战术目标也完全不同,读者们在研究的时候千万不要混淆。
陆战之神的怒吼:1915年5月的马肯森攻势
在1915年的东线战场,德国炮兵也进行了一番颇有成效的战术改革,而这就是1915年5月2日开始的戈尔利采-塔尔努夫攻势(Gorlice–Tarnów offensive,也称马肯森攻势)。在1914年8月,德国第8集团军在坦能堡战役中以劣势兵力对俄国第2集团军造成超过20万人的惨重损失,其后又在马祖里湖战役中近乎杀光了俄国第1集团军。奥匈帝国见此情景后自信心爆棚,在加利西亚地区针对俄国发动了一系列攻势,结果最终全部沦为溃败,到9月底是一路逃到了喀尔巴阡山脉,而俄军更是借此推进到了山脉隘口。奥匈帝国总司令康拉德在1914年冬天对俄军发动了大规模反击,但伤亡过半也没能打破俄军坚守的阵地。康拉德绝望之下向德国盟友求救,但德国陆军统帅部总参谋长法金汉认为德军当前重点应该是西线,所以拒绝了求救,结果康拉德在1915年4月威胁称德国不出手帮忙就单独和俄国谈和,法金汉无奈之下只好同意。
![]()
图9:奥匈帝国总参谋长弗朗茨·康拉德·冯·赫岑多夫
![]()
图10:德国陆军统帅部总参谋长埃里希.冯.法金汉
法金汉中将发现喀尔巴阡山脉的俄军的伤亡也是相当惨重,而且弹药补给严重困难,所以决定发动一次决战永久削弱俄军后续的进攻能力。法金汉还考虑到俄军在加里西亚之外还控制着波兰,这也是插入德国东境的一把刀,如果通过一场大攻势解除这个威胁,对德国的战略形势也将极为有利。此外,在他素来关心的西线,估计在1915年9月之前都不会有太大规模的交战,因此新编成的部队可以送往东线参战。
1915年4月13日,法金汉向康拉德去信,提议由8个德国的军/师级单位和强大炮兵部队组成集团军在戈尔利采-格罗姆尼克(Gorlice-Gromnik)一带向萨诺克(Sanok)发动总攻,一举打烂俄国人。4月14日,康拉德前往柏林与法金汉会晤,最终敲定了作战计划,4月16日,德国第11集团军被派往东线为该计划做准备,该部队于1915年3月在卡塞尔组建,本在伊普尔地区抵御敌人进攻。事实上,德军也是在这里开始推行影响了此后战事的编制改革,法金汉中将介于法军表现出的韧性,采纳了恩斯特.冯.里斯伯格上校(Ernst von Wrisberg)的建议,将部分德军步兵师从四团制改为三团制,野战炮兵连从6炮改为4炮,空余的人员组建更多的新单位。而正是在1915年,德军开始实验性的组建了20个三角师(三团制),野战炮兵连的7.7厘米火炮数量开始削减到4门,到1917年,德国步兵师已经全面改组为三角制。
![]()
![]()
![]()
图11、12、13:1915年被战争摧残的戈尔利采,这座总面积23.56平方公里、人口不超过6000人的城镇位于波兰东南部(也在塔尔努夫南部),是世界上第一个使用煤油灯的地区,也是当时的波兰石油工业中心,还拥有不错的铁路运输线路
![]()
图14:恩斯特.冯.里斯伯格。他于1914年8月19日晋升为上校,1915年3月25日被任命为普鲁士战争部总局局长,负责前线德军的人员装备补给,并处理部队的重组整编事宜
第11集团军由被部分国内军迷赞誉为“不败的骠骑兵”的奥古斯特.冯.马肯森上将率领(August von Mackense),汉斯.冯.塞克特上校(Hans von Seeckt)担任参谋长。这只集团军的炮兵由阿尔弗雷德.齐藤少将(Alfred Ziethen)指挥,实力非常强大,包括炮兵侦察机、21厘米重型榴弹炮和30.5厘米攻城炮。德军野战电话还能随步兵推进从而实时指引炮火,而每个德国步兵师都得到了200辆奥匈辎重车和车夫的增援。
![]()
图15:奥古斯特.冯.马肯森
![]()
图16:参与戈尔采利-塔尔努夫攻势的奥匈帝国斯柯达M.11重型攻城榴弹炮(口径30.5厘米)
![]()
图17:德国第11集团军装备的克虏伯Morser.10重型榴弹炮(口径21厘米)
第11集团军的部署也反映了作者在之前作品中提到的德军作战哲学:主攻地段集结大量步兵和火炮进行毁灭性打击。马肯森上将在戈尔利采-塔尔努夫一带42公里宽度集结了11个步兵师和1个骑兵师,总兵力12.6万人,拥有457门轻型火炮、159门重型火炮和96门大口径迫击炮。而俄军兵力只有6万人,火炮更是少得可怜:141门轻炮和4门重炮。第11集团军麾下的禁卫步兵军和奥匈第6步兵军的火炮是交由炮兵旅长指挥,而除了他们本身建制单位外,同时也指挥配属给他们的重炮单位。在每个步兵军的两位炮兵旅长中,由一位负责协调步兵发起攻击前全军所有火炮的准备射击作业,也就是说在步兵军的层级上,可以阶段性、暂时性地整合全军的炮火。而当攻击发起后,所有的火炮(包括配属到步兵师的重炮),都回归步兵师掌握。
![]()
图18:俄军炮兵在数量和质量方面都不如德国第11集团军
受到德国第1集团军在1914年10月30日瓦伊之战的经验的影响(塞克特上校参与了这场战斗),第11集团军也任命了集团军级别的炮兵总指挥,也就是上面提到的齐藤少将,虽然他在整个攻势期间很少对各步兵军炮兵单位下达指令。在准备阶段集团军炮兵指挥官的重点包括两点:一、各步兵军应注意准备炮击间的静止阶段作业,以利协助巡逻部队评估炮击损害与工兵障碍排除作业;二、各步兵军应自行组织反炮兵战斗。齐藤少将另外也发布了一项命令,指导详细的炮击准备作业。
在步兵军与步兵师的层级,藉由步兵指挥官与炮兵指挥官共同开设指挥所的方式,对作战计画进行了详细的协调。由于俄军习惯在前斜面上建构工事与炮阵地,德军指挥官在良好天气的帮助下得以清楚地找出俄国阵地详细的位置;而后来到了攻势发起后的第二、三天,即使最初德军并看不到俄军第二、第三线阵地位置,仍然可以用相同的方法轻易找出俄国人在哪里。在共同开设指挥所、敌人位置又清楚可见的情况下,炮兵指挥官几乎都能够掌握到步兵指挥官的意图。
当战斗发展到高层指挥观察不到的地方时,德军将野战炮兵团所属的FK.96n/A野战炮打散成连队直接跟随步兵单位前进,而许多的7.7厘米野战炮更是直接配属到步兵团中。各层级的炮兵指挥官还是掌握了大部分的火力,以便对付重要的目标。而为了避免误击,各步兵营使用各种不同的信号弹来标示敌我位置。这些下放给步兵的野战炮的任务是摧毁拦路的俄军堑壕和火力点,这种作战模式也促成了步兵炮在1916年的问世。
![]()
图19:FK.96n/A野战炮的战斗全重只有1020千克,费些力气的话也可以直接跟随步兵行动,而在1917年,克虏伯公司也确实推出了两款对该型野战炮轻量化改进而来的步兵炮用于支援步兵团和突击营进攻
法金汉中将在1915年4月18日说到:"动用大规模兵力在加利西亚实施迅猛突击,旨在彻底改变东线战局态势"——此即此次进攻作战的核心构想。尽管整体兵力与机枪数量不占优势,德军仍在俄军西南方面军最精锐部队的防区取得相对优势,并在主攻地带形成压倒性军力对比(兵力与机枪达2.5倍优势,火炮近乎6倍优势)。
炮兵支援成为制胜的另一关键因素。得益于更强大的公路和铁路运输,战役伊始,第11集团军每个轻型炮兵连配备1200发炮弹,15厘米榴弹炮连配备600发,21厘米重型榴弹炮连则配备500发。
4月27日,马肯森上将向所属指挥官明确作战要求:“第11集团军为达成战役目标,必须根据战局需要全速推进。唯有迅猛攻势才能阻止敌军巩固后方阵地并系统调遣重兵增援……实现此目标仅凭两种手段:突击步兵的纵深楔入与炮火的快速延伸覆盖。因此,各进攻军团不应拘泥于既定日任务,而应全力向前推进……无须强求全线均匀推进……某一战段的快速突破将带动其他进展受阻区域协同推进”。为实施此种纵深突破,第11集团军专门配置了整个军级单位作为预备队。
1915年5月1日晚上21:00,德国第11集团军开始对俄军阵地实施袭扰性炮击以校准弹道。在第一阶段炮击所有火炮以持续射击速度攻击俄军阵地,以避免过热及人员体力消耗太快,而在晚上22:00-23:00点及5月2日凌晨1:00-3:00有两个停止阶段,一方面让炮手们得以休息,另一方面派出巡逻队评估战损同时吸引俄军机枪阵地开火。
这一天德军战线每130米就有一门重炮,每40米就有一门野战炮,包括6门“大贝尔塔”攻城炮在内的德军火炮释放的弹雨向着俄国第3集团军的阵地直落而下,第一轮炮击直指俄军的大炮,这些火炮在它们的位置上已经许久没有换过阵地,德国人非常清楚它们的位置。到这天结束时,第3集团军几乎已经落入了无炮可用的境地。由于俄军阵地暴露无遗,持续整日的弹幕射击对其造成重大伤亡。第3集团军司令拉德科·德米特里耶夫将军为弥补损失,于5月2日凌晨增调第十军部分单位,含第63、81预备师。其部队防守战线自维斯瓦河至兹米格罗德以西约80公里区域,部署6个步兵师与预备师及5个国土防卫旅,后方另有1个步兵师与5个骑兵师作为预备队。
5月2日清晨4:00-6:00,德军炮兵把火力集中在俄军第一线阵地上,并逐渐提高射击速度,到了9:00-9:30,德军野战炮、榴弹炮、加农炮均将射速提高到炮管所能承受的最大限度对俄军实施饱和式炮击,同时攻城炮也加入了进来,俄军堑壕直接被炸成了沟渠,宛如地狱大开。俄国第61步兵师长P.西曼斯基少将指出:“尽管装弹存在众所周知的困难,但由于重型火炮数量庞大且部署频率极高,其连发射击产生的轰鸣声已堪比普通火炮的射速声响”。9:45,第11集团军炮兵实施平射火力覆盖的同时向前延伸弹幕,陆军空勤队所属的“奥斯坦德信鸽支队”的20架双座飞机联队也携带炸弹袭击了俄军阵地。
在以最大射速炮击一个小时后,即早上10:00,德军炮兵把炮口转向俄军第一线阵地的后方,目的在于隔绝俄军前后两线阵地的增援,步兵也以紧密的队形发起刺刀冲锋。马肯森上将明确规定:“各部应统一且尽可能同步抵达的战线,在不影响整体推进的前提下伺机攻占下一防区”。
仅仅4个小时,德军炮兵就发射了整整70万枚炮弹,炮击变成了一场屠杀。俄军方面的目击者称,“整片战场被炮弹充斥,堑壕里的士兵们根本不可能存活。”和西线那些构筑精良的堑壕体系不同,俄军的堑壕挖掘技术很差,堑壕往往只有一人深,而且没有掩体,从而导致兵员在炮击下被大量杀伤。据统计,前线每名俄军士兵平均要承受10发炮弹的轰炸。炮击结束后不久,德国第1和第2禁卫师就发起了冲锋,直指俄第9师和第10师的结合部;接下来,在约50千米宽的正面上,德军和奥匈军队发起了全线冲击。
![]()
![]()
图20、21:德国第108野战炮兵团第5连的FK.96n/A野战炮在猛轰俄军阵地,从数量来看这是该连麾下的一个排
![]()
图22:参与炮击俄军的Morser.10榴弹炮
还是早上10:00,普鲁士禁卫军与第41预备军作为首波攻击梯队,率约4万名步兵穿越3公里宽的无人区冲击俄军阵地。经炮火洗礼后,俄军阵地多处呈现溃散状态,目击者称尸体堆积如山。左翼普鲁士禁卫于清晨7:00悄抵突击发起位置,向437高地(斯塔西库夫卡西南)、382及358高地(琴什科维采东及东北)突进。其攻势迅速突破仅设三道堑壕与简易铁丝网的俄军防御体系,以轻微代价实现6公里纵深突破。第12步兵师向普斯特基山推进未获同等战果。作为预备队的德国第10军于午后前调,第20师向罗帕河、第19师向奥尔绍瓦推进。
![]()
图23:被俄军放弃的阵地
在大部分的地方俄军都在德军的残暴炮击下抱头鼠窜,在平均每门重型火炮发射200枚炮弹、轻型火炮发射300枚的情况下,大部分俄军已经完全丧失了抵抗能力,而在某些地区中军官带头逃亡更加速了整条俄军战线的崩溃。一些德军野战炮班组推动FK.96n/A野战炮前移到距离俄军阵地只有40-50米的位置进行直射,压制俄军步兵并摧毁其机枪据点。在禁卫步兵军奥古斯塔皇后步兵团的战史中记载着,当天全团以三波横队发起冲锋攻击,在通过攻击发起线四分半钟后就达成了第一天的作战目标,缴获大量俄军人员装备,而代价仅仅是3名士兵轻伤。
但是隔壁的两个步兵团就没有像奥古斯塔皇后步兵团这么幸运,亚历山大皇帝步兵团正好撞进了西伯利亚步枪团的阵地,3000人中12名军官、290名士官及士兵阵亡,另外300多人重伤。而伊丽莎白皇后步兵团的状况也是一样凄惨,特别是它的第12连正好冲进了一个没被炮兵炸毁的机枪阵地,几分钟内就有66人战死、37人负伤;而根据该团军医单位的医疗纪录,大部分的死者都遭受了超过一次的枪击。
遭到猛烈炮击的俄国第3集团军共有30万人之众,而且全线筑有2~3道堑壕,司令官拉德科·德米特里耶夫将军是一个“精力极为旺盛”的保加利亚人。不过,无论是他还是他的部队,在这种突然打击下都再也“旺盛”不起来了。许多俄军士兵化为了炮灰,有的单位甚至是成建制地被消灭。“大贝尔塔”的数量虽然只有6门,但其对俄军心理防线的摧毁却远比德军其他火炮更为可怕。那些从42厘米炮弹轰炸中幸存下来的俄军士兵在面对冲上来的敌人时只是茫然四顾,根本谈不上战斗。德米特里耶夫拼命向他的上级、西南方面军司令伊万诺夫求救,“要是不派来预备队,我可能连一天也守不住!”伊万诺夫慌忙派出高加索第3军前去支援,而这支生力军也很快就被卷入了德军推进的洪流中。
![]()
图24:俄军利用墓地的砖墙抵抗敌人,但这种墙壁连7.7厘米野战炮都无法抵御
俄军第9、31、61步兵师成功击退了数次进攻;与此同时,俄军第70步兵师因右翼遭受奥匈帝国第9军的攻击而开始撤退。俄国第10军的防线在遭受持续炮击的间隙时遭遇突击,致使其战壕体系彻底损毁。5月2日下午17:42,第10军指挥官N.普罗托波波夫准许俄军于夜幕降临时撤至后方阵地。俄军63步兵师的一个旅随即被投入战斗。然而俄军第3集团军司令拉德科·德米特里耶夫认为"缺乏充分撤退理由",下令坚守已近乎失守的阵地,并计划待三日后高加索第3军各师抵达时,从此阵地发起反攻。
然而至晚上20:00,俄国第10军各步兵师阵地已被全线突破,制高点悉数为德军占领,且预备队已消耗殆尽。在俄国第9军防线上,第70步兵师遭突破并被击退,第42师经苦战后勉强恢复态势。在这一天,德奥联军一举在俄军正面撕开了一道60公里宽的缺口,最大向前突破14公里(德国第41预备军的功劳),俘虏两万名俄军,缴获50挺机枪与12门火炮。
![]()
![]()
图25、26:被德军骑兵和步兵押送的俄军俘虏
- 未完待续,敬请期待!-
作者的其他文章可以从下方快捷进入:
如果您觉得本站还不错,请扫这里关注、收藏、转发三连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