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11月1日前后,乌克兰派出两支精锐特种小队,乘坐两架美制UH-60“黑鹰”直升机,试图在红军城西北侧实施空中突击。然而这场被寄予厚望的行动,却在转眼间演变成一场彻头彻尾的悲剧。
![]()
当直升机桨叶的轰鸣声还在空中回荡,11名特种部队成员刚刚踏上土地,无人机的嗡鸣便已从四面八方袭来。俄军预先部署的侦察无人机如同猎鹰般盘旋在上空,将实时画面传输至后方指挥中心。紧接着,自杀式FPV无人机如蜂群般扑向刚刚集结的乌军小队。在极短时间内,这支被视为精锐的特种部队就被彻底歼灭,整个过程被俄军士兵录制并上传至网络,立即引发了广泛讨论。
红军城战役已成为俄乌冲突中持续时间最长、战况最为惨烈的战场之一。截至11月2日,俄军已控制该城约60%的区域,特别是东南部的铁路枢纽这一战略要地。米尔诺赫拉德东部和部分西部区域也落入俄军手中,形成了一道严密的包围圈。俄军采取经典的钳形攻势,试图将城内剩余的乌军部队完全困死。
![]()
为挽救这一危局,乌克兰已调集约1.6万人的增援部队,其中包括国民警卫队第31第涅伯旅和第28基辅旅。这支拥有260多辆装甲车和160多门火炮的部队,其首要任务是为被困守军打开一条向西撤退的“生命通道”。当前的战场态势令人不禁联想到二战时期的第二次哈尔科夫战役,同样是一方全力围堵,一方奋力突围的经典模式。
在红军城周边,俄军部署了约10万兵力,从东南、东部和西部形成三面包围之势。双方兵力对比达到8:1,乌军陷入极端劣势,仅能控制城市北部和西部部分地区,依靠预先构筑的坚固阵地进行层层阻击。俄军的战术颇具特色:派出由40人组成的渗透小组,携带3-4天的口粮和无人机,悄无声息地潜入前线交叉区域,采取固守待机的策略,同时大部队在外围 systematically 切断补给线,逐步蚕食乌军控制区。
![]()
网络上流传的视频显示,俄军二线部队甚至能够悠闲地穿越城市中心,而在其他区域,俄军已建立起坚固的支撑点。城内每日发生数十次近距离交火和无人机对抗,伤亡统计显示俄军略占优势。
正是在这种万分危急的形势下,乌克兰派出的“黑鹰”直升机及其搭载的特种部队引发了诸多疑问。首先关于这支小队的人员构成存在两种说法:一种认为他们是乌克兰军事情报局直属的精英部队,由局长布达诺夫亲自协调此次行动;另一种则推测,考虑到使用的是美制直升机和典型的北约特种作战战术,这些人很可能是北约的雇佣兵。
![]()
更令人困惑的是此次行动的作战目的。空中突击作战通常以其高度的机动性和突然性,被用于敌后渗透打击或高风险撤离任务。此次“黑鹰”直升机降落地点的坐标已被精确定位(48.296650° N,37.133167° E),位于波克罗夫斯克西部边缘地区,距离M30公路不远,离市中心约3.5-5公里。该区域正是双方交火最激烈的战线之一。
从战术角度分析,仅靠11人的小分队根本无力扭转整个战场的态势。比较合理的解释是,他们肩负着接应某位重要人物撤离的使命,只是任务最终失败。然而乌克兰官方的解释则集中在“反击俄罗斯渗透”、“实施特种推进”或“保卫关键补给通道”等常规作战目标上。无论如何,在这种敌我力量悬殊的环境下,如此小规模的突击行动几乎等同于自杀。
![]()
有军事分析人士指出,这次代价惨重的空中突击行动,很可能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政治表演”。随着战争进入第四年,就连俄军都已放弃这种华而不实的战术,而乌克兰却在明显处于劣势的情况下继续实施此类行动,其目的可能是为了提振国内士气,或是向西方盟友展示其作战决心以争取更多军事援助。
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乌克兰似乎特别热衷于制造能够引发媒体热议的军事行动,从去年突袭俄罗斯境内目标到此次的空突行动,即使这些行动往往以牺牲精锐部队为代价,甚至可能打乱整体防线部署。这种以宣传为导向的作战思维,在当代战争中显得尤为突出。
![]()
红军城战役的发展态势与此次失败的特种作战,共同勾勒出乌克兰战场的一个缩影:在实力悬殊的对抗中,绝望的反击与精心的表演往往只有一线之隔。而真正承受这一切的,是那些在战场上付出终极代价的士兵,以及饱受战火摧残的平民。随着冬季的临近,红军城的命运将成为俄乌冲突下一个关键转折点,而这次失败的空突行动,或许只是更大风暴来临前的一个预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