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零下40度的朝鲜战场上,一边是美国士兵用直升机点餐,吃着火鸡和冰淇淋;另一边是志愿军就着雪吃炒面。这不是科幻片,这是70年前朝鲜战场的真实一幕……
![]()
电影《志愿军》的朝鲜战争,观众印象都是战场的冲锋号、谈判桌上的较量、长津湖的冰雕连和上甘岭阵地的争夺战。但是,除了战场和谈判桌外,在朝鲜战场上还有一条看不见的战线——后勤,而饮食就是后勤这一条战线上最直观的晴雨表。
朝鲜战争作为新中国的立国之战,残酷性远超过常人的想象。当时,美军凭借海空的优势,对志愿军补给线进行了疯狂的“绞杀战”,对朝鲜半岛的公路铁路,以及志愿军物资运输的火车汽车进行疯狂轰炸。这也使朝鲜战场初期,前线作战的志愿军获得粮食有限,吃得困难,如在长津湖战役为了填饱肚子,只能吃冻成疙瘩的土豆,啃着冰冷的炒面,掺杂雪水吞下一天的口粮。
另一方面美军却用直升机空投热汤热饭,配咖啡、罐头、巧克力。所以,战场上中美士兵饮食习惯差异的背后,是一场国力和意志的终极对抗。今天,本文笔者就讲述在饮食中体现志愿军的战争韧性。
![]()
一 “空中餐厅”:美军后勤的“工业革命”
美军在二战中,建立起了全世界最强大的现代化作战后勤体系,后勤目标就是让每个战场上美军,都能吃到热食。在朝鲜,这套体系被发挥到极致。
如在志愿军入朝作战的1950年冬,朝鲜半岛遭遇到百年不遇的极寒天气,气温降至到零下40摄氏度。在冰天雪地的环境中作战,食物不仅是士兵们能量的来源,更是维持战斗力的关键。
1.三类口粮分级
美军对朝鲜战场上严寒天气,早已经做好了应付准备,对作战部队实施了分级供餐制度,一共分为三类:
![]()
朝鲜战场美军口粮
A类口粮:营地厨房,提供牛肉炖菜、土豆泥、热咖啡等现做的热食
B类口粮:提供预包装罐头食品(C-Ration),包括主菜、饼干、糖果、香烟等。
C类空投口粮:专为孤军作战的部队设计的食物,种类丰富,包括肉类罐头、饼干、糖果、咖啡粉甚至香烟,可以令士兵每日热量摄入高达4000大卡以上。
当时,美军为了实现让每一位战场上士兵都能吃到热食,在战场广泛使用直升机进行战场补给。
2 47 分钟直达前线:直升机撑起的 “热食速递”
根据《美国陆军朝鲜战争后勤报告》记载,1952 年起,美军投入 CH-21、“肖尼人”、H-13“苏族”(Sioux)等直升机专门负责前线热食运输。这样,美军直升飞机从后方野战厨房到前线阵地,平均耗费时间仅47分钟可以为前线士兵运输一日三餐的热食,单日可输送热食大约为1.2万份。
![]()
朝鲜战场美军直升飞机
根据美军第1骑兵师后勤报告,仅在1951年上半年,下属士兵通过直升飞机获得的空投热食总量,已经超过800吨。士兵们在战壕里,都能喝到热可可、加热过的午餐肉三明治等等。即使在冰天雪地山区的作战环境,也能吃到热气腾腾的火鸡、汉堡、甚至热咖啡。
3 “野战冰淇淋”背后的工业底气
更夸张,当时美军为了满足前线作战士兵对甜品的需求,甚至将野战冰淇淋机运往朝鲜战场上。因此,冰淇淋机成为了美军后勤“奢侈”的典型象征之一。
根据美国陆军军史中心资料,在感恩节和圣诞节,美军后方基地会制作丰盛的大餐,动用一切运输手段送往前线,使士兵也能在节日吃上大餐。
![]()
美军还直接用直升飞机快速转运药品、伤员等,满足士兵作战需要。除了直升飞机,美军还凭借工业优势,建构了“汽车 + 登陆舰 + 运输机”的立体后勤物资运输网,乃是彰显美国强大的工业实力。
由于美军后勤强大的立体运输网,根据《朝鲜战争美军后勤史》统计,1952 年美军日均向前线输送食品 1800 吨,足够 15 万士兵享用,其中新鲜蔬菜占比达 30%,肉类供应更是实现“每日 1.5 磅” 的标准,远远超过作战时候的需要,哪怕是最前线战壕里的美国大兵,也能随时吃上热饭。
4 美军后勤的三大特点
美军强大的后勤物资立体运输网,这也使在朝鲜战场上后勤服务有这些特点:
![]()
第一,高效性
强大的后勤物资立体运输网存在,这也使在朝鲜战场上作战的美军,随时都可以享受到食物。如在上甘岭战役期间,被困在阵地的美军,通过无线电传呼,如今天点外卖一样,在半小时内就可以收到直升飞机空投的热食包,内含加热后的炖牛肉、土豆泥喝热咖啡,甚至能根据士兵需求调配素食上的套餐。
第二 稳定性
强大的后勤物资立体运输网存在,这也使在朝鲜战场上作战的美军后勤物资运输,具有稳定性。当地面运输线被志愿军破坏的时候,直升机依然能突破层层封锁,运输物资到前线。
1953年夏季攻势时候,当美军第2步兵师某团被围困,总部依然可以靠着直升机持续送饮用水和热食,这样战壕的美军坚守72小时也没断过粮食。
![]()
第三 标准化
朝鲜战场上美军食用的热食,都采取特制的保温箱,外层都是裹着石棉隔热,内层装着加热包。这样,直升飞机空投食物落地时候,温度依然能保持在65℃以上,完全符合美军的“热食温度不低于 60℃”标准。
二、“炒面精神”:志愿军后方的“人民战争”
1 初期困境:汽车炸剩千辆,只能 “人背肩扛送炒面”
但美军这一种“热食即士气”的后勤服务理念,背后是美国强大的工业体系和后勤保障能力。
相比下,新中国诞生于旧中国农业国战乱的废墟上诞生,工业落后,这也使志愿军入朝初期的后勤保障,几乎停留在“前现代”,也就是农业国的水平。
![]()
再加上美军“绞杀战”的疯狂轰炸,志愿军汽车运输线上的车辆损失惨重。如1951年1月,志愿军后勤汽车部队1200辆汽车中,仅一个月就被炸336辆,物资损耗费高达65%。所以,战场初期,在工业落后和美军双重绞杀下,志愿军汽车被轰炸不足千辆,很多依赖人力,“人力运输”成为志愿军前线补给物资的核心方式。
由于运输到前线的粮食物资匮乏,这也使志愿军初期食物匮乏,经常饿肚子战斗,战斗力低下。
2 炒面的缘由:李聚奎的 “西路军记忆” 救了急
为了解决前线志愿军作战的食物问题,当时东北军区后勤部长李聚奎拍板,制作炒面给志愿军为主要伙食。
![]()
李聚奎的灵感,源自1937年他率领西路红军作战失败后的逃亡经历。当时他率领军队,在河西走廊一带,曾经靠百姓赠送的炒面维持生命。当时他认为炒面无需生火即可食用,适合志愿军“白天潜伏、夜晚行军”,以及战壕作战模式对饮食食物的需要。
于是,炒面在志愿军的伙食中推广开来。在朝鲜战场的初期,志愿军一日三餐的主要口粮就是简单的炒面。“一条扁担两只筐,炒面送到阵地上”,这是当时志愿军运输兵的真实写照。如在1950年11月,长津湖战役前夕,前线作战的志愿军被断粮三天,战士们只能吃炒面和挖土豆充饥。
需要指出,当时志愿军作战吃的炒面,也不是我们今天吃到的面条,却是由70%的小麦粉,混合30%的玉米粉或大豆粉、高粱粉,炒熟后加入食盐制成的干粮。
![]()
炒面
炒面可以保存半年,容易携带,不易变质,战士们吃了容易填饱肚子恢复战斗力,是一种很好的“战略干粮”。但由于是干粮,自然极度缺乏维生素和营养,长期食用会导致战士口角干裂、患上夜盲症。
著名战地作家魏巍,曾经在《谁是最可爱的人》作品中深情地写道:
“一口炒面一口雪,成了战士们常态的生活。”
这一句话,乃形象反映志愿军战士的饮食状况。在前线作战,由于整天饱受敌机的日夜轰炸,生火做饭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初期志愿军作战,一般都吃不上热饭热菜,更加谈不上新鲜的蔬菜水果,无需烹煮的干粮—热面,成为无奈却唯一可靠的选择。
![]()
3 全民炒面:23 天 405 万斤,梅兰芳也在支大锅
为了解决朝鲜战场志愿军的饮食问题,都是全国上下掀起了全民支援的“炒面运动”。1950年11月18日,为了响应志愿军出兵朝鲜,东北局召开“炒面煮肉会议”,周恩来总理亲自主持,要求20天内生产650万斤炒面,全国上下由此掀起了令人动容的“炒面运动”。
当时,北京、天津、沈阳等城市的工厂、学校、机关等干部、工人、学生,男女老少齐上阵,在业余时间支起了大锅烹饪“炒面”,连京剧大师梅兰芳都参与炒制,单日最高炒制炒面 800 吨。
又如当时山东农民王秀英出于爱国心,带着全家,连续 7 天昼夜不停地炒制炒面,手指被磨出血泡仍不停歇。这一农民家庭如此解释:
![]()
在1950年的“炒面运动”中,最终,在23天内终于一共送达405万斤炒面到前线,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最庞大的民间后勤动员。
根据统计,1951-1952 年,全国共向前线输送炒面 1.5 亿斤,成为志愿军最主要的口粮来源。
于是,在抗美援朝初期的1950年冬天,新中国“炒面运动”支撑不仅是前线作战的志愿军队伍,更是一个民族在极端困境中迸发的生存智慧。
4 “炒面袋遗言”:营养匮乏下的战斗韧性
可以看到,在朝鲜战场上冰天雪地的作战环境中,美军通过热食维持士气,志愿军却用干粮炒面来凝聚战斗的斗志。因此,“联合国军”总司令李奇微,当通过下属缴获的志愿军背包中,发现里面仅有的干粮,就是粗糙的炒面时,也不得不佩服志愿军用最原始又有效的食品,却能维持强大的战斗力。
![]()
志愿军在战场上,一边吃炒面充饥,一边英勇顽强与敌人作战。如志愿军第38军战士张财书,在实行扫雷任务前为家人留下遗书里写道:“若我牺牲,请用炒面袋装我的骨灰。”
这一种悲壮,恰是志愿军在吃着炒面的艰难战争环境中,战斗韧性的真实写照!
四 从“炒面” 到“热食”—志愿军如何筑起 “钢铁运输线”
1 洪学智的破局:成立后勤司令部,统一指挥
虽然志愿军虽然在前线作战“一口炒面一口雪”的饮食,能填饱肚子补充体力维持战斗力,但是营养匮乏,尤其是缺失维生素容易频发夜盲症,不是后勤粮食供给的办法。为了让战士们具有充沛的体力,还是必需运输好的食物。
同时,如前文所述,朝鲜战场上志愿军的后勤运输艰难,洪学智上将在回忆录《抗美援朝战争回忆》中描写初期我军人力后勤运输的困难:
![]()
“成千上万的志愿军战士和朝鲜民工,组成长长的运输队,肩扛背驮,如蚂蚁搬家一样,在夜间翻山越岭,将物资送往前线。每个战士肩上的行李,平均负重大约是三四十公斤,一夜行程数十里。在运输行驶中,无数后勤人员倒在敌机的扫射和严寒之中。”
面对后勤运输的难题,志愿军没有坐以待毙,迎难而上,在血的教训和实践摸索中,建立了一条“打不断、炸不烂的钢铁后勤运输线”。
在1951年,志愿军成立了后方勤务司令部,由洪学智将军负责总指挥,统一承担后勤物资保障运输工作,这标志着志愿军的后勤工作进入了新阶段。
于是,在洪学智后勤司令长官的领导下,志愿军和群众们在朝鲜战场上艰苦的环境中,探索一条全新的后勤运输道路。如志愿军充分发挥群众的力量和智慧,动用数十万民众在沿线公路上设置防空哨。当敌机一来就鸣枪报警,汽车立即闭灯行驶,通过预警的方式,避开敌军轰炸成功运输我军的物资,保障物资能够成功抵达前线。
![]()
2 防空哨 + 水下桥:老百姓和战士的“土办法”
面对铁轨和公路被炸,造成后勤运输困境的尴尬现实,志愿军创造了崭新的后勤运输方法,如“片面运输”方法,让所有车辆如今天的地铁一样,向同一方向行驶。如“顶牛过江”法,就是将桥身置于水下,避免被炸。
在1952 年,志愿军在朝鲜北部的清川江,修建了水下桥。为了避免被美军轰炸,桥面低于水面 30 厘米,这样敌机从空中根本无法发现。清川江水下桥的存在,能为志愿军后勤运输在枪林弹雨中安全运输物资,仅一个月就输送物资 2.3 万吨,必需的炒面、咸菜等物资,都能顺利送往前线,满足战士们的需要。
通过这些科学的后勤物资运输方法,提高物资运输效率。之后,在苏联军队帮助和志愿军的共同努力,1952年战争中后期,志愿军的空军和高炮部队获得了发展壮大,再加上对后勤运输的科学化管理,物资大多数能成功运输到前线,志愿军的伙食也获得了根本性改善。前线作战部队的战士们,可以经常吃到热食,还能吃到猪肉、豆芽、豆腐等蔬菜肉禽,战斗力获得极大提高。
![]()
结语:“钢铁”与“信念”的较量:谁才是真正的强者?
可以看到,70年前的朝鲜战场上,强大美国工业实力,能用直升机为士兵送热食维持战斗力,但没有强大的工业,没有先进物资运输的新中国,是老百姓用一双肩膀,以及战士们粗糙的炒面干粮,扛住了中美后勤和饮食上最悬殊的差距。
所以,抗美援朝士兵们咬着冻土豆冲锋,一口炒面一口雪依然在战壕里战斗,其实是在用‘韧性’告诉世界:中国人的胜利,从来不是靠物资堆出来的,却是用坚强的意志力!
在朝鲜战场上,美军用直升机运来的火鸡热咖啡,也没有换来胜利。这背后,是“钢铁”与“信念”的终极较量。今天,当我们回顾抗美援朝战争中中美士兵们在饮食上的巨大差距时,应铭记就是那些在炮火中背着炒面、吃着炒面的志愿军战士和军民们,用血肉和智慧铸为我们换来了立国之战的胜利和宝贵的和平。
![]()
今天的我们,不用在战场上保家卫国浴血奋战,也无需“一口炒面一口雪”,但志愿军那一份在极端困境中迸发的智慧。惊人韧性和创造力,依然是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永远激励我们继续前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