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毅教授又开炮了! 这次他把矛头对准了"欧洲科学院院士"申报过程中的天价服务费。95万人民币的报价单在网络上疯传,引发轩然大波。当事机构紧急回应:"我们提供的是咨询服务,不是卖头衔!"这波操作,到底是学术圈的潜规则被曝光,还是又一次误会?
![]()
天价咨询费背后的"院士生意经"
申报材料包装、推荐信撰写、流程指导...这些看似专业的服务标价95万,让不少网友直呼"看不懂"。"这价格都够在二三线城市买套房了!" 有业内人士透露,类似的学术包装服务在圈内并不罕见,但如此明码标价确实罕见。
当事机构负责人解释:"从材料准备到最终入选,通常需要18-24个月,我们提供的是全流程专业服务。"然而,这种解释似乎难以平息质疑。毕竟在欧洲科学院官网上,明确写着"院士评选不收取任何费用"。那么这95万,到底买到了什么?
学术圈的"镀金"游戏规则
"国际院士"头衔在国内学术评价体系中分量不轻,这早已是公开的秘密。不少高校将"国际院士"纳入人才引进的硬性条件,甚至直接与科研经费、职称评定挂钩。在这种环境下,催生出一条完整的产业链。
![]()
有学者直言:"现在的问题是,我们太看重这些'帽子'了。"当学术成就需要用头衔来证明时,各种"包装服务"自然应运而生。欧洲科学院院士的含金量究竟如何?不同学科领域差异巨大,但不可否认的是,某些机构确实把"国际院士"做成了生意。
咨询服务还是灰色地带?
当事机构强调他们"严格遵守法律法规",但这样的高价服务是否触碰了学术伦理的底线?"咨询服务"和"头衔买卖"的界限在哪里? 这恐怕是整起事件最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大学教授表示:"如果只是帮忙整理材料、提供建议,收费无可厚非。但如果承诺'保过',那就是另一回事了。"目前,欧洲科学院方面尚未就此事发表评论,但这场风波已经让学术圈的"头衔经济"再次成为焦点。
![]()
饶毅的这次爆料,或许只是掀开了学术江湖的冰山一角。 在科研评价体系改革的大背景下,如何让学术回归本质,杜绝"头衔买卖"的灰色空间,值得整个社会共同思考。毕竟,真正的学术尊严,从来不是用钱能买到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