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提起盾构机,中国说第二没人敢说第一!
可谁能想到,几十年前我们连一台完整的盾构机都造不出来,只能被欧美日“卡脖子”。
现在这“地下巨龙”不仅垄断全球七成市场,还搞出了能“变形”的黑科技。
这条“崛起之路”充满了屈辱,好在我们挺过来了……
![]()
曾经的屈辱
上世纪 90 年代,中国迎来了一项重大工程挑战 —— 修建秦岭隧道。
这可不是一项普通的工程,它是当时备受瞩目的超级工程,对于改善交通、促进区域发展意义重大。
![]()
然而,那时的中国在盾构机技术领域一片空白。
没有盾构机,隧道施工就只能依靠传统的钻爆法。
钻爆法效率低下,施工进度缓慢,而且存在极大的安全风险。
在面对坚硬的岩石时,钻爆法的局限性愈发明显,施工人员不仅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还时刻面临着生命危险。
![]()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无奈之下,只能将目光投向国外,向德国、日本等拥有先进盾构机技术的厂商寻求帮助。
可这一求购过程,却充满了屈辱与无奈。
德国、日本厂商深知中国对盾构机的迫切需求,趁机漫天要价。
一台盾构机的报价高达几亿,远远超出了国际市场价。
![]()
在 1997 年,为了西康铁路的秦岭隧道项目,中国花费 7 亿元向德国购买了两台盾构机,一台的价格就高达 3.5 亿人民币 ,这在当时无疑是一笔天文数字。
除了高价,他们还对关键技术严格保密。
操作软件设置密码,中国技术人员根本无法接触到核心技术。
甚至连靠近机器内部结构查看都被禁止,只能看着外国技术人员在机器旁忙碌,自己却一无所知。
![]()
盾构机是定制款,这意味着挖完一条隧道后,核心零部件就报废了。
这就相当于每挖一个隧道,就要重新购买一台机器,使用一次就扔,资金如流水般不断消耗。
而且,在使用过程中,一旦机器出现故障,就只能依赖外国专家来维修。
这些专家不仅收取高额的维修费用,还在维修现场拉起警戒线,禁止中国技术人员靠近,生怕技术被中国学去。
就这样,中国在盾构机技术上被国外厂商死死地卡住了脖子。
![]()
花费了巨额资金,却只能得到短暂的使用权,无法真正掌握技术,这让中国在隧道建设中陷入了被动的局面。
现在回想起来,那种被技术垄断的滋味,实在是太憋屈了。
但正是这种屈辱的经历,激发了中国自主研发盾构机的决心,为后来的技术突破埋下了种子。
被逼到绝境,我们只能自己干……
![]()
破局时刻
2002 年,盾构机技术被列入国家 “863 计划” ,这是国家在高技术研究发展领域的重要战略部署,旨在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推动高技术产业发展。
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18 名年轻的科研人员挺身而出,组成了一支攻关团队。
他们来自不同的专业领域,有的擅长机械设计,有的精通电子控制,有的在材料科学方面有着深厚的造诣。
![]()
尽管专业背景各不相同,但他们怀揣着共同的梦想和使命 —— 攻克盾构机技术难题,让中国拥有自己的盾构机 。
没有图纸参考,他们就拆了进口机器的废弃零件,一点点测绘、分析。
没有核心技术,就泡在实验室里反复试验,经常几天几夜不休息。
最难的是刀盘设计,要能啃得动坚硬岩石,还要保证耐磨耐用。
![]()
团队改了上百次方案,终于攻克了这个难关。
2004年10月,中国首台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盾构机“先行号”成功问世。
虽然性能还比不上欧美日产品,但这一步太关键了,直接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让我们终于有了自己的“地下巨龙”。
我觉得这就是中国科研人的韧劲,越被卡脖子,越能爆发出力量!
“先行号”只是开始,之后中国盾构机就开启了飞速升级模式……
![]()
从追赶到反超
2011年,中交天和造出15.03米超大直径盾构机,性能直接对标国际顶尖水平,一举打破发达国家的超大直径技术垄断。
这一下,欧美日厂商坐不住了。
以前他们随便报价,现在中国产品性价比超高,价格比他们低一半,质量还不差。
2012年,国产盾构机拿下“海外第一单”,正式进军全球市场。
![]()
之后就跟开了挂一样,东南亚、中东、欧洲的隧道工程,到处都能看到中国盾构机的身影。
现在全球70%以上的盾构机市场份额都被我们占据,美国专业媒体都直言,中国已经成了全球隧道掘进技术的“领军者”。
想想都解气,曾经的“老师”,现在被我们远远甩在了身后。
此外,中国盾构机可不只是数量多,技术创新更是让人眼前一亮……
![]()
黑科技加持
2025年9月,世界首台原位连续大尺寸可变径盾构机“变径一号”在广东佛山下线,这技术直接领跑全球。
这台机器就像装了“伸缩骨骼”,直径能在8.83米到12.45米之间自由调节,堪称盾构机里的“变形金刚”。
![]()
以前挖隧道和车站,需要中途拆机或者多挖工作井,又麻烦又影响地面环境。
现在“变径一号”能先以小直径挖隧道,到了车站位置原位“扩径”,挖完车站再“缩径”继续前进,全程一气呵成。
不仅效率提高了,还能减少地面开挖,实现绿色施工,很快就要用到广州地铁建设中。
这技术创新能力,真的让欧美日厂商望尘莫及,也证明了中国盾构机已经从“跟跑”变成了“领跑”。
而中国盾构机的崛起,绝不是偶然……
![]()
背后的底气
比如国家层面的重视,把核心技术攻关列入重点计划,给科研团队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
还有完整的产业链优势,从刀盘、轴承到控制系统,国内都能自主生产,不用依赖进口。
此外,我们的实战经验丰富,中国的隧道工程数量全球最多,复杂的地质条件,给了盾构机不断迭代升级的机会。
比如在穿越江河、软土地层的施工中,我们的盾构机不断优化性能,慢慢形成了自己的技术优势。
![]()
反观欧美日,虽然起步早,但市场需求有限,技术更新速度远不如我们。
这就是中国制造业的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再加上海量的应用场景,想不崛起都难!
结语
从被卡脖子到砸掉别人的铁饭碗,靠的是科研人员的坚守,更是国家实力的支撑。
![]()
核心技术买不来、求不来,只有自己掌握,才能真正掌握主动权。
未来,相信中国盾构机还会带来更多惊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