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江阴靖江长江隧道成功实现世界首例高水压强渗透盾构隧道地中对接,标志着这一国内最高水压越江盾构隧道的最后关键节点顺利完成,为工程按期通车奠定坚实基础,填补了大直径盾构在复杂地层对接上的技术空白。
![]()
作为连接江阴与靖江的重要交通枢纽,江阴靖江长江隧道按高速公路双向六车道标准建设,设计时速80公里,隧道总长约6.45公里,其中核心的盾构段长4.95公里,采用双洞单层结构,盾构隧道管片外径达15.5米。
![]()
此次对接点位于长江主航道正下方,距离江南岸边约503米,隧顶至长江水面约54米,盾构底部最大水压超70米,且停机位置处于0.5%缓坡向2.88%大纵坡的过渡地段。隧道主要穿越粉细砂、中粗砂地层,具有强透水性,盾构对接密封性、稳定性迎来极大考验。
此外,强透水软土地层中的盾构地中对接,此前在全球范围内无成熟经验可借鉴,面临盾尾密封与止退、超高水压止水、冻胀融沉荷载、刚柔过渡结构四大难题。
项目实施期间
设计团队联合施工单位、高校院所
突破多项核心技术
最终实现高质量对接
01
盾尾密封
70米水压下“滴水不漏”
![]()
针对超高水压盾尾密封难题,团队创新研发柔性止水节点、锚栓拉结先柔后刚止水装置等多种新型方案,最终确定“主辅结合”的密封体系。该体系不仅实现“滴水不漏”,还兼顾盾构止退、纵向荷载传递功能。盾构千斤顶拆除后,纵向变形仅0.3毫米,确保盾构机与管片整体稳定。
02
刚度过渡
冻胀融沉下“稳如磐石”
![]()
为应对2—3倍常规荷载的冻胀融沉冲击,团队发明冻结法地中对接段管片结构纵向刚度过渡体系。该体系既能承受施工期上浮、冻胀、融沉荷载,又能适配运营期纵向变形与地震荷载,避免“临时结构浪费”,同时减少对既有管片的损伤,兼顾安全性与经济性。
03
精准对接
三阶段控制实现“零偏差”
![]()
团队创新采用“三阶段逐级调节”方案,最终实现水平偏差0毫米、垂直偏差2毫米的超高精度对接。专家团队、高校院所等深度参与,最终形成一套适用于16米级盾构在江中高水压、强渗透砂层对接的设计技术体系,确保技术方案科学可靠。
此次盾构地中对接不仅是
江阴靖江长江隧道
全线贯通的“关键一环”
还对全球隧道工程领域产生重要影响
填补国际空白:首次实现强透水砂层中两台超大型盾构机安全对接,创新的止退、刚柔过渡结构体系,为同类工程提供“中国范本”。
储备超级工程经验:为未来20公里以上穿江越海超长水下隧道工程奠定坚实基础,助力“中国隧道”技术走向全球。
推动技术升级:攻克高水压强透水地层盾构对接的世界级难题,推动国内外大深度、大断面、长距离盾构隧道技术迈上新台阶。
江阴靖江长江隧道通车后将大幅提升长江两岸通行效率,对于服务长江经济带建设,增强长江干线过江通道通行能力,促进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来源:江阴交通、江阴发布
编辑:严琳
校对:张静
责编:杨珍
点赞+转发
分享小伙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