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价上亿的盾构机竟然是“一次性的”?用完后直接就地掩埋,重复利用不好吗?
![]()
盾构机用完为何要就地掩埋
“就地掩埋”的说法其实是真的!而且源于英国,当时修建全球第一条海底隧道——英法海底隧道时,因为隧道长达51公里且海底地质复杂,为了分散风险和节省时间,选择两侧同时开挖到中间对接,这也就导致了两台盾构机在即将对接时,无法直接前进从另一侧出去,直接原路退回不就好了?
![]()
我们需要知道的是,盾构机施工都是边前进边固定后面已经挖出的隧道,两侧虽然施工方法不完全一样,但也是通过注浆或管道片对隧道进行支撑,所以后面的隧道要比盾构机机身小一圈,因此出现了进退两难的情况。那咋不拆解运出去呢?
![]()
其实工程承包商也计算过一笔账,拆盾构机最起码要一个月往上,本身隧道建设难度大,花费了约100亿英镑,再加上拆解费用加上运输费比盾构机本身还贵,承包商只想早早挣钱回本,根据怂叔查找到的资料显示,英法海底隧道在1995年还没有完全正常运行时,平均月客运量就达到了100万人次,年营业收入约3亿英镑,平均下来一个月的营业收入就有2500万英镑。
![]()
更何况,当时英国为了经济转型已经在进行去工业化,对于这些“钢铁巨兽”已经不稀罕了,早一步去工业化的法国更是如此,最终这两台盾构机只能拐弯错开主隧道,为自己掘了一个坟墓。那我国也是这样用一次就报废吗?
![]()
我国也是用完就掩埋了吗
早些年是这样的,因为盾构机的使用寿命约为10-15公里,而且每次开挖的隧道直径也不一定相同,所以一般用完后就会报废直接就地掩埋,但如今的盾构机可不是这样,在工程开始前就规划好了“始发井”和“接收井”。
![]()
像我国的“山河号”在济南黄河隧道完成任务后,就用了28天时间快速拆解,拆解后的存放也十分严苛,每一步都会进行记录实现过程可追溯,之后则会被“改造重生”。资料显示,盾构机在经过智能改造后,不仅能节省约一半的成本,还能节能60%、节材70%并降低80%以上的碳排放量。
![]()
直径不一致?地质条件不一样?这对我国工程师来说都是小问题,直径为13.19米的泥水平衡盾构机摇身一变,直径就达到了13.5米,还能根据地质条件进行“精准定制”,盾体、刀盘、控制系统和注浆系统等都能加强,就相当于一辆普通汽车改造成了能适应多种复杂环境并带有自主巡航的越野汽车。
![]()
此外,这些改造后的盾构机还会出口到其他国家,就比如我国出口给阿联酋迪拜的“中铁R303号”盾构机,在完成掘进工作后就被我国回购,针对客户需求将直径改造成11.05米,并对刀盘等性能进行了升级,之后就被出口给了意大利负责福尔泰扎铁路隧道项目的掘进,让我们为机智的工程师点赞。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