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沙之下,黄沙之上,一位瑞典探险家的钢笔尖藏着比楼兰美女更诱人的秘密。
1900年3月的一个黄昏,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带领的考察队在新疆罗布荒原艰难行进。向导奥尔得克为寻找丢失的铁斧,意外闯入一片废墟——这偶然的转身,揭开了沉睡千年的楼兰古城面纱。
![]()
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
官方记载简洁明了,但当我翻阅赫定那八大卷泛黄的探险日记时,一个问题始终萦绕:这位完美主义的探险家,是否将某些发现永远留在了纸页的背面?
赫定的两副面孔:科学探险家与帝国代理人
在斯德哥尔摩国家档案馆里,赫定的日记手稿被保存在恒温恒湿的玻璃柜中。纸页上的字迹工整得令人不安,就连墨水的深浅都几乎一致。这种过分的规整本身就值得怀疑。
赫定在公开出版物《亚洲腹地旅行记》中写道:“3月28日,我们测量了古城遗址,绘制了精确的地图,收集了足够的文物。”语气平静,像实验室报告。
但他在同一天的私人日记角落里,用铅笔匆匆涂抹了一行几乎难以辨认的小字:“那座佛塔下的密室,绝不能让别人知道。”
![]()
考古学家王炳华在1992年的罗布泊考察中证实,楼兰城郊佛塔遗址存在人为封堵的隐蔽空间。当他的团队清理淤沙时,发现了一个仅容一人通过的狭窄入口,内部空间却被整块填塞。这种填塞方式明显不同于自然堆积,更像是故意阻止进入。
赫定为何要隐瞒这个发现?
被过滤的发现物:不止是佉卢文木牍
1901年,赫定向世界宣布他在楼兰发现了48件佉卢文木牍。这个数字精确得让人生疑。在他的考察队成员之一——当地向导贾贵的私人记录中(这些笔记现存于乌鲁木齐博物馆),有一处耐人寻味的记载:
“那个瑞典人命令我们将所有写有‘特殊符号’的木简单独交给他,不得与其他文字混合。”
![]()
佉卢文木牍
什么是“特殊符号”?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的近年研究显示,楼兰地区出土的部分文书上确实存在尚未破译的符号系统,与传统的佉卢文、汉文风格迥异。这些符号呈螺旋状排列,类似于中亚拜火教的密仪文字。
更值得注意的是,在赫定考察队拍摄的117张楼兰遗址照片中,有13张的底片在归档前被做了标记。瑞典民族博物馆的档案管理员告诉我,这些底片边缘有赫定特有的三角形记号,意味着“谨慎处理”。
被遗忘的墓穴:谁抹去了贵族墓的记录
2015年,中国与日本联合考古队在楼兰古城东北约8公里处,发现了一处未被记录的墓群。这些墓葬的形制明显属于楼兰贵族,但无论在赫定还是后来斯坦因的报告中,都找不到相关记载。
日本考古学家樱井清彦注意到一个关键细节:这些墓穴的封土有明显被回填的痕迹,且方式与赫定考察队常用的防沙措施相似。
赫定在1901年3月10日的日记中有一段被部分污损的记录:“今天发现了三处墓穴,其中之一的规模令人震惊…考虑到当前局势,决定…”后面的字迹被一种酸性液体腐蚀,无法辨认。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林梅村指出:“赫定很可能发现了至少一处楼兰王族墓,但出于某种原因选择了保密。在那个殖民主义时代,重大发现常常被‘储备’,以待合适的时机公布。”
水文秘密:楼兰衰败的另类解读
赫定最引人注目的理论是“楼兰因水资源枯竭而消亡”。他在《罗布泊之谜》中详细论证了这一观点,成为此后数十年解释楼兰消失的主流理论。
但他在1904年写给瑞典国王奥斯卡二世的一封私人信件中却透露了不同的信息:
“当地人告诉我,他们的祖先并非因为缺水离开,而是因为‘水中的诅咒’。”
![]()
什么是“水中的诅咒”?新疆师范大学地理学教授黄文房认为,这很可能指的是塔里木河下游的某种周期性水污染事件。近年对楼兰时期沉积物的分析显示,在公元4世纪左右确实存在异常的重金属含量增高现象。
赫定之所以在公开报告中回避这一说法,可能与当时的科学范式有关——20世纪初的欧洲学术界对“环境毒物”概念尚不熟悉,这类描述会被视为迷信。
被忽略的当地知识:向导的贡献去了哪里
在赫定的官方记录中,当地向导通常只是配角。但喀什历史档案馆保存的当地学者毛拉·伊斯梅尔1905年的笔记,提供了一个不同的视角:
“那个欧洲人(赫定)的向导们实际上辨认出了大部分遗址的真正意义,但他们的话被简化成了‘土著传说’。”
其中最明显的是关于“楼兰美女”干尸的发现。根据赫定考察队摄影师的私人相册注释,是最年长的向导玉素甫首先认出某处墓穴可能有特殊保存状态的尸体。但在正式出版物中,这一发现被完全归功于赫定的“科学直觉”。
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冯玉荣认为:“这种知识归属的不平等,是殖民时期探险活动的典型特征。当地人的贡献被系统性地边缘化了。”
未解的谜团:赫定的“X站点”
最引人遐想的是赫定日记中的一处加密标记。在1901年2月至3月间的日记页边,反复出现一个类似古梵文字符“卍”的标记,共出现了7次。每次出现都伴随着简短的经纬度数字。
2008年,德国考古学家利用现代GPS技术定位这些坐标时,发现它们散落在楼兰周围20公里范围内。其中5个点已被风沙完全掩埋,但有一个点(北纬40°31’,东经89°52’)指向一处从未被记录过的小型遗址。
![]()
由于该区域属于文物保护核心区,至今未进行系统发掘。遥感探测显示,地下1.5至3米处存在异常结构,疑似人工建筑。
赫定标记这些地点是为了日后独自返回?还是为后续探险者留下线索?我们不得而知。
沉默的动机:国家机密还是个人野心?
理解赫定的保密行为,需要考虑他所处的时代背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中亚探险,表面上纯为学术,实则与英俄两国在中亚的“大博弈”密切相关。
赫定虽然名义上是中立的瑞典人,但他的探险资金大量来自亲英的瑞典贵族和机构。英国皇家地理学会在他的多次探险中都是主要资助方。
![]()
已解密的英国外交部档案显示,当时英国非常关心中亚地区的古代交通路线,认为这些信息可能对现代军事行动有价值。赫定可能因此被要求对某些涉及战略位置的地点保持沉默。
另一方面,赫定的个人性格也驱使他保留一些发现作为“私人宝藏”。他在1926年的私人信件中坦言:“有些美景和奇迹,一旦公之于众就失去了原本的魅力。”
纸背面的真相
斯文·赫定的楼兰日记如同一座布满暗门的迷宫。这位一生都在书写和演讲的探险家,可能通过精心设计的叙述,将部分楼兰秘密永远封存在了纸页之间。
那些被过滤的细节、被加密的地点、被归类的文物,共同构成了楼兰发现史上最大的谜团。赫定不仅发现了楼兰,还定义了后来者理解楼兰的方式——这种定义权,某种程度上比发现本身更具威力。
在斯德哥尔摩的档案馆深处,赫定的日记依然静静地躺着。那些隐藏在工整字迹间的秘密,等待着更具洞察力的眼睛。
也许真相不在于赫定说了什么,而在于他选择不说什么。在那沉默的空间里,藏着另一个楼兰——一个斯文·赫定希望我们以他的方式理解的楼兰。
黄沙漫漫,掩盖了古城,也掩盖了发现者的秘密。但正如罗布泊的风总会吹开流沙,露出下面的遗迹,历史的本真也终将在时间的冲刷中逐渐显露它原本的轮廓。#历史#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