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赶地铁跑了两步,胸口突然闷得慌——不用你喊“停”,大脑已经自动让脚步慢下来;饿到肚子咕咕叫,不用看表也知道该吃饭了;甚至感冒时浑身发冷,免疫系统在和病菌打架的信号,也是悄悄传给大脑的——这些你没刻意“控制”的身体反应,其实都来自一个“藏得很深”的能力:内感受。
![]()
科学家说,这就是我们人体的“第六感”。和眼睛看、耳朵听这些“对外”的五大感官不一样,它专门管“对内”的事——帮大脑盯着身体内部的每一个小动静。
我们的身体里,藏着个“隐形信号员”
从小到大,老师都教“人有五感”:看、闻、听、尝、摸。但最近Scripps研究所的科学家说,得给课本加一条——内感受(interoception),才是人体“隐藏的第六感”。
它的工作原理很“低调”:身体里的神经会不停地收集内部器官的信号——比如心脏跳得快不快、血压稳不稳、胃里有没有消化完食物,甚至免疫系统有没有在对抗病菌——然后偷偷传给大脑,让这些“vitalfunctions”(比如呼吸、循环)不用你操心,自动保持顺畅。
举个例子:你熬夜追剧到凌晨三点,虽然没看表,但大脑会突然“提醒”你“困了”;或者吃了冰西瓜拉肚子,肠道的信号会立刻让你找厕所——这些“身体自己做决定”的时刻,全是内感受在“当中间人”。
和五大感官最大的区别是:眼睛、鼻子是“对外”的“侦察兵”,而内感受是“对内”的“守门员”——它管的是你身体里“看不见、摸不着”但又离不了的事。
![]()
为什么它被忽视了一百年?
其实“内感受”这词,早在1906年就被英国神经科学家查尔斯・谢灵顿提出来了。但之后整整一百年,没人把它当回事——谁让眼睛、耳朵这些感官“看得见、摸得着”,研究起来简单?
直到最近十年,科学家才发现:内感受的神经通路,比想象中难搞多了。
比如,传递内感受信号的神经元,会缠在心脏、肺、胃、肾这些器官的组织里,没有明确的“边界”;而且不同器官的信号会重叠,想单独“抓”住某一个信号,就像在一堆乱线里找一根特定的红线——根本无从下手。
也难怪之前没人研究它。
搞懂它,能解决哪些“说不清楚”的健康问题?
现在,Scripps的团队拿到了NIH1420万美元的funding,要干一件大事:画一张“内感受神经通路地图”——把连接内部器官和大脑的神经线路全标出来,这还是世界上第一张。
为啥要费这么大劲?因为内感受和很多“治不好”的病有关:
- 比如慢性疼痛、高血压、自身免疫病,可能是内感受的神经通路“传错话”了;
- 甚至抑郁症、焦虑症、进食障碍这些心理问题,也和内感受紊乱有关——有人总觉得“浑身没力气”“睡不好”,其实是身体内部的信号没传对,大脑接收到了“错误信息”。
伦敦大学的研究还发现:内感受乱了的人,更容易出现“情绪不稳”“社交难”的问题——比如明明没生气,却突然觉得“心里发闷”,其实是内感受把“压力”信号误传给了大脑。
![]()
未来,我们能“修”好身体的“内部信号”吗?
现在科学家的目标很明确:先搞清楚内感受的神经怎么“连”,再搞明白“连错了”会导致哪些病,最后想办法“修”好这些信号。
比如,以后治疗高血压,可能不用光吃降压药——如果是内感受的神经“没提醒”大脑“血压高了”,直接调整这条通路就行;治疗抑郁症,也能从“调整身体内部信号”入手,而不是只盯着“情绪”。
就像Scripps的金鑫教授说的:“等我们画完这张地图,就能搞明白‘身体和大脑怎么保持同步’——哪些病是‘同步乱了’,又该怎么把它掰回来。”
其实,我们的身体比想象中“聪明”多了——那些你没注意到的“小提醒”“小报警”,都是它在偷偷保护你。而内感受这个“第六感”,就是藏在身体里的“隐形守护者”。
说不定再过几年,当我们再遇到“突然心慌”“莫名乏力”的情况,就能笑着说:“哦,是我的内感受在喊我‘慢点儿’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