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幕学术对谈现场
2025年10月12日,“荣宝斋与艺术家——何以山水”年度展览在荣宝斋广州开幕。自2022年起,荣宝斋广州推出“荣宝斋与艺术家”系列,策划“荣宝斋350周年广州特展”“书写的意义”等展览,希望以文明视野贯通古今,连接传统经典与当代创作,从文化基因中探寻中国当代艺术的价值路径。
![]()
展览现场
“荣宝斋与艺术家——何以山水”是荣宝斋2025年焕新之际的首展,由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尹吉男、北京大学教授渠敬东担任学术顾问,中央美术学院丛涛担任策展人,汇聚了齐白石、黄宾虹、傅抱石、李可染、黎雄才、关山月、徐冰、李劲堃、苏新平、武艺、林海钟、尹朝阳、丘挺、杨泳梁、曾志钦、张大箴等50位艺术家作品。展览将经典山水和当代山水并置在一个完整的展示空间中,一方面追溯东方文明传统中山水角色的历史演变,另一方面思考山水母题在当代社会文化中的现实意义。从传统的笔墨语言到当代的多元表达,展览构建了一个跨越时空的山水对话场域,从历史和当代两个维度揭示了文明构造与艺术传统中的山水母题。
![]()
展览现场
古人云:“山水,大物也”。传统中,山水是山川祭祀中的岳镇海渎,也是神仙想象中的洞天福地,更是文人士大夫的精神家园。“山水的文脉,不仅存在于文字思想中,更以图像的方式勾勒文明、时代与个体精神的轮廓。在青铜器的纹饰和两汉壁画上,在道教的《内经图》中,在两宋大山堂堂与云山缥缈间,在黄公望的富春江与倪瓒的太湖上。”在现代,山川、山水与山河则成为中国文明再度构建认同的载体和更生发展的动力。“当代中国人登上泰山之巅、临眺洞庭之远,感兴之间意与古会,说明基因之中的山水文脉仍未断绝。”
![]()
展览现场
围绕山水文脉的延续与变化,本次展览在体现笔墨韵律的同时,也突破了传统水墨的形制,纳入油画、丙烯、版画、装置等多样媒介,并且更关注艺术作品之外的图像学和文化研究兴趣。希望“以一种多样的姿态,以山水为媒,将天人之际中的各种微妙与宏奥、尖利与厚重、深切与缥缈、瞬间与恒久的存在境况呈现出来”,引领观众追问“何以山水?”这个恒久母题。
![]()
开幕学术对谈现场,左起:丛涛、尹吉男、渠敬东、刘文东
在开幕的学术对谈环节,学术顾问尹吉男、渠敬东,参展艺术家刘文东和策展人丛涛围绕“文明构造与艺术传统中的山水”展开深入交流与探讨。
策展人丛涛首先介绍了本次“荣宝斋与艺术家”系列展览的缘起和愿景。他重申,荣宝斋近百年来始终与各时代最具探索精神的艺术家紧密合作,广州空间致力于延续这一传统,从艺术史与中国文明中选取核心概念,通过每年一度展览来探讨其在当代的诠释与流变。本次展览以“何以山水”主题,这是个问句,旨在追问山水对当代中国人的意义,这个问题还没有定论,需要留待大家在观展过程中探索与思考。现今我们走进终南山或者面对洞庭湖,依然会产生与古人相似或者相通的强烈的经验感受,山水关系依旧,文脉未曾断绝。“山水”的意义,在于现代人的心灵中保留一个古今对话的空间,它如同一方超越物质的桃花源,守护着我们对传统与文化的想象力。因此,如何在艺术既承接传统,又进行当代表达,是本次展览想启发大家共同进行思考的问题。
![]()
展览现场
尹吉男教授从艺术史的角度,为大家梳理山水画兴起和转变的历史脉络。隋唐之前的绘画主题是人物,山水画是小众门类,其视觉也关注城楼等军事设施的营建与描绘,山水仅仅是背景或装饰,这在整体上反映世家贵族的日常经验。北宋中期以后,“山水”才真正成为图像的主体,这是源于科举取士带来的中小地主阶级的兴起,随后规模化的文人山水画家涌现,苏黄米蔡的意趣就是通过山水画来呈现自己的原生视觉经验。科举废除之后,一方面是山水画的创作主体开始去身份化,从抒发文官雅兴的士大夫,转变成职业画家,另一方面是山水审美出现了平民价值观的取向。直至现当代,吴冠中等画家突显了山水的形式美和抽象美,开始去人物、去情境、去仪式,这为新文人画提供了可能。而八五美术新潮及至后来现代主义艺术潮流的发展,也激发出山水画更加多元的样态。
![]()
展览现场
渠敬东教授认为正如西方思想讨论文明问题必定讨论“存在”一般,讨论中国文化必须触及的“山水”这个核心议题。一如天地、阴阳、五行等概念重点强调生成和变化,“山水”作为生成和变化之地,也是文明地图构造性的发源。接下来,他从三重维度阐述了“山水”在中国文化中的核心内涵。在秦汉以前,“山水”与国家的山川祭祀相关,是君王沟通天地从而确立政治合法性的途径,泰山封禅正出于此。魏晋隋唐时期则在国家祭祀之外,开辟了“昆仑”这样的神仙山林系统,并演变为洞天福地观念,成为士大夫寄托精神、追求永恒的所在。陶渊明和王维的山水精神开始被文人推崇,仍是一种今人超越日常的精神滋养。晚清以来,受金石学和朴学的影响,山水中“天”的空灵性因素开始减弱,“地”的气息开始浓厚,山水成为某种以“地”为核心展开的艺术,注重大地质感与笔墨力量,山水和花鸟的界限开始模糊,力量和日常开始显现。最后,他认为当代艺术开启了山水的万花筒,但整体展现山水的现代文明系统仍未完成,我们在反传统反经典之后,还需要借助“何以山水”这类展览回到传统和经典,承接中国山水画的精神文脉,重新开启与古人的对话。
![]()
展览现场
刘文东教授在认同山水厚重底蕴的基础上,从自己经验出发,讨论了山水画教学和创作在现代社会的困难与复杂。传统山水和城市山水,传统园林和现代花园,山水、园林和景观本来有着很大不同,但在美院的教学中如何让学生理解和区分这些不同变得十分困难。在现代美术教育中,田野写生由以前的游历或旅游经验变成现在点对点的高速交通直达;互联网和图像的兴起,让学生更容易把眼前的山水接受为风景或者景观照片;网络游戏中想象和渲染出的山水效果也成为现在学生们更为日常的对山水的直接经验。在现代社会的山水被不断图像化和快速更新,此时如何向学生传递一种传统的山水概念,教授他们画山水画也成为一种巨大的挑战。
![]()
展览现场
三百五十余年来,荣宝斋始终秉持“以文会友,荣名为宝”的宗旨,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与创新,既接续历史文脉,亦携手当代艺术家共同成长。荣宝斋广州立足粤港澳大湾区,以艺术创造展现新时代精神文化面貌,促进南北文化交流,服务人民美好生活。“荣宝斋与艺术家——何以山水”展览持续至11月12日,欢迎广大观众朋友到荣宝斋广州门店现场观展。
![]()
展览现场
部分参展作品欣赏
![]()
齐白石《山居图》
纸本设色
32.7×41cm
荣宝斋藏
![]()
黄宾虹《吴淞纪游图》
纸本设色
132.5×41.8cm
荣宝斋藏
![]()
傅抱石《韶山图》
纸本设色
34×46cm
荣宝斋藏
![]()
李可染《清漓渔歌图》
纸本设色
68.7×45cm
荣宝斋藏
![]()
黎雄才《松岩瀑布图》
纸本设色
136×68cm
荣宝斋藏
![]()
林海钟《太行洪谷》
纸本设色
139×86cm
![]()
杨泳梁《寒林夜景图》
数字摄影
150×185cm
![]()
曾志钦《寒江雪》
绢本设色
204×170cm
![]()
张大箴《郭庄》
纸本设色
43×57cm
![]()
创于2014,相伴已成为习惯
平台已进驻网易、搜狐、今日头条同步更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