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侯佳欣)10月12日,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从医院获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肝胆胰外科陈孝平院士、黄志勇教授团队与华中科技大学软件学院夏天教授团队合作,全球首次采用“自体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PD-1抑制剂+AI”联合疗法成功治愈两位已出现肺转移的晚期肝细胞癌病人,该研究成果刊发在国际权威期刊《肝癌》上。
“肝细胞癌是肝癌最常见类型,死亡率位居全球肿瘤相关死亡率第3位”10月13日,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肝胆胰外科首席专家、肝胆胰外科研究所所长黄志勇教授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肝细胞癌早期难以察觉,却能在肝脏内快速生长,约70%的病人在初次就诊时即为中晚期,失去手术切除机会。即使早期接受手术切除的病人,术后5年复发率仍高达70%左右。
目前,以免疫治疗为核心的综合治疗模式已显著提高了不可切除肝细胞癌病人的疗效,但多数病人仍不能获得满意效果,因此亟需探索新的治疗策略。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自体肿瘤浸润淋巴细胞+PD-1抑制剂+AI”联合疗法应运而生。黄志勇教授称,该疗法的问世为肝癌治疗带来了诸多新的研究思路与突破机遇。
![]()
研究截图
“抗癌战士”扩增再回输,抗癌效果“1+1>2”
“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umor-infiltrating lymphocytes, TIL)是存在于肿瘤组织内的淋巴细胞,以T淋巴细胞为主,具备识别并杀伤肿瘤细胞的能力。”黄志勇介绍,肿瘤浸润淋巴细胞可以看作是人体内的“抗癌战士”,具有一定的抗肿瘤能力,但由于肿瘤具备免疫逃逸的保护机制,TIL不能有效发挥抗肿瘤活性。TIL扩增后再回输的这种免疫疗法上世纪80年代就已经出现,在包括黑色素瘤等诸多癌症的治疗中已取得了一定进展。“我们团队自上世纪90年代初,在全国率先开展了针对肝癌TIL细胞治疗的临床探索研究,我本人的博士论文就是围绕TIL治疗肝癌的应用研究。”
近年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通过阻断PD-1与PD-L1的结合,阻断肿瘤免疫逃逸机制,有效解除T淋巴细胞功能的“刹车”,从而恢复其抗肿瘤活性。但肿瘤内肿瘤浸润淋巴细胞浸润数目不足被认为是抗PD-1免疫治疗疗效欠佳的重要原因之一。
“针对这一问题,研究团队从病人自身的肿瘤组织中分离出肿瘤浸润淋巴细胞,并在体外进行大量培养和扩增,然后回输到病人体内。”黄志勇称,当数百亿级别的肿瘤浸润淋巴细胞回输到病人体内时,这些“抗癌战士”可迁移至肿瘤组织及潜在转移灶,当联合应用PD-1抑制剂阻断肿瘤免疫逃逸机制,增强回输TIL对肿瘤细胞的识别与杀伤作用,形成“1+1>2”的抗癌效果。目前成功治疗的两位病人,正是在此基础上实现了痊愈。
引入人工智能,提高细胞培养效率,降低治疗成本
“联合疗法中所涉及的肿瘤浸润淋巴细胞主要通过自体产生,然后通过体外细胞培养大量扩增后回输的自体细胞疗法,简单说就是一种个体化的治疗。这种方法的好处是精准、个体化,坏处是培养耗时且费用昂贵。”华中科技大学软件学院夏天教授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这也是引入人工智能技术的主要原因。
夏天介绍,人工智能能够帮忙预测筛选,有助于从肿瘤内分离出有识别肿瘤抗原能力的TIL。“人工智能的加入,不仅大幅提高了抗癌TIL细胞培养的效率,而且降低了治疗成本。相较于美国已获批上市但价格高昂的肿瘤浸润淋巴细胞疗法,这一医工结合的新模式有望成为更多病人负担得起的先进治疗方案。未来,这种疗法有望在更多临床实践中推广,成为改善晚期肝细胞癌病人预后的全新治疗范式。”
谈及联合疗法未来的应用场景,黄志勇介绍,在肝癌治疗领域,许多患者伴有血管侵犯问题 , 这类患者即便接受了肿瘤切除手术,往往在术后两年内仍面临转移或复发风险。而联合疗法的出现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新思路,可在肿瘤切除的同时提取患者自身的肿瘤浸润淋巴细胞,随后在体外完成筛选与扩增,待细胞数量达到治疗目标后回输至病人体内,以此助力肿瘤根治、降低复发风险。
此外,对于已不具备手术指征的肝癌病人,联合治疗方案同样展现出潜力,通过该方案干预,这类病人有望实现以往传统治疗难以达成的疗效突破。尽管目前这些应用场景仍需更多临床实践与数据论证,但无疑为肝癌治疗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极具价值的探索方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