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内镜检查多久做一次?2025 APAGE指南按风险分层,给你个体化方案
撰文:医学界报道组
审核专家:梁伟强教授
2025年10月,亚太胃肠病学会(APAGE)正式颁布《幽门螺杆菌相关胃癌前病变的监测建议》。作为针对亚太地区胃癌防控的重要共识,该指南基于区域疾病谱特点,围绕幽门螺杆菌(Hp)相关胃癌前病变的流行病学、诊断规范、内镜监测及临床管理四大维度形成28条声明,为临床医师提供标准化诊疗框架(图1)[1]。
![]()
图1 文献截图
在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主办的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五次消化系病学术会议上,来自香港大学的梁伟强教授详细拆解了指南核心要点(图2),助力消化领域医护人员精准落实胃癌前病变监测与干预。
![]()
图2 梁伟强教授汇报现场
明确病变定义与高危人群,锁定防控重点
指南首先厘清“胃癌前病变”的核心定义——以慢性炎症为特征的黏膜环境,此类黏膜改变与胃癌风险升高直接相关。结合亚太地区研究数据,指南进一步划定3类高风险人群,临床需重点关注:
1.重度CAG/GIM患者:采用胃黏膜萎缩分期评估(OLGA)和肠上皮化生分期评估(OLGIM)分期,Ⅲ-Ⅳ期患者胃癌风险显著升高。新加坡前瞻性队列研究显示,该人群早期胃癌调整后风险比(HR)达20.7(95% CI 5.04-85.6);
2.不完全型GIM患者:肠化生分为完全型与不完全型,其中不完全型癌变风险是完全型的5.16倍(95% CI 3.28-8.12);
3.异型增生患者:低级别异型增生(LGD)5年胃癌发生率为3.1%,高级别异型增生(HGD)则高达29.5%,后者已接近早期胃癌风险水平。
在风险因素方面,指南强调Hp感染与胃癌前病变呈强正相关,但部分地区存在例外,提示宿主基因多态性、细菌毒力菌株差异及饮食习惯等因素可能调控癌变风险。此外,高盐饮食、腌制食品、烟熏烧烤食品等被WHO列为胃癌Ⅰ类致癌物;吸烟通过氧化应激损伤胃黏膜,尼古丁减少黏膜血流供应;TNF-α、IL-22等基因多态性增加病变易感性。
诊断规范:以高质量内镜为核心,强化病理分期准确性
精准诊断是有效监测的前提,指南用7条声明细化胃癌前病变诊断流程,核心围绕“内镜检查质量控制”与“病理分期标准化”两大方向:
一
高质量内镜检查是准确诊断的基础
需满足以下核心要求:一是保证黏膜可视化效果,可通过抽吸腔内容物、充分充气扩张黏膜皱襞,或使用西甲硅油等黏痰溶解剂改善视野;二是确保检查时间≥7分钟,延长检查时间可显著提高病变检出率;三是采用高清白光内镜系统评估全胃黏膜,避免盲区,并通过标准化摄影记录关键解剖部位;四是结合图像增强内镜(如窄带成像NBI、蓝光成像BLI、联动成像LCI等)提升病变识别能力。
二
活检与病理报告规范
1.活检策略:如需病理诊断,应遵循系统性活检方案,分别从胃窦/角切迹和胃体取材,可疑高级别病变需单独靶向活检。建议采用悉尼系统推荐的5点活检法,以确保病理评估的代表性;
2.病理报告标准:肠上皮化生需按部位量化为轻、中、重度,尽可能评估泌酸黏膜中的萎缩情况,并区分完全型与不完全型肠上皮化生(后者癌变风险更高)。异型增生采用WHO推荐的二级分级系统(低级别LGD和高级别HGD);
3.风险分层工具:OLGA和OLGIM系统是目前推荐的病理分期工具,基于病变范围和严重程度分为I-IV期,其中III-IV期提示高胃癌风险。OLGIM因观察者间一致性更高,更受国际指南推崇。
内镜监测:“风险-间隔”匹配,实现个体化管理
基于OLGA/OLGIM分期与病变类型,指南制定差异化内镜监测策略,核心原则是高风险人群缩短间隔,低风险人群合理放宽:
一
CAG/GIM患者:按分期定间隔
Ⅰ期(轻度病变):无需常规内镜监测,仅在存在额外风险因素(如基线内镜检查不充分、胃癌家族史、吸烟、Hp持续感染、不完全型GIM)时,结合临床评估决定是否监测;
Ⅱ期(中度病变):建议每3年进行1次内镜监测,可根据地区人群风险差异与医疗资源情况适当调整;
Ⅲ-Ⅳ期(重度病变):推荐每2年监测1次,若未开展OLGA/OLGIM分期,当出现“广泛病变、不完全型肠化生、EGGIM评分>4”时,也需按此间隔监测。
二
特殊情况处理
对于无明确病灶但活检发现异型增生(“不可见异型增生”)的患者,应转诊至经验丰富的内镜医师,HGD患者术后每6个月监测一次,LGD患者每年监测一次,至少持续5年,之后可适当延长间隔但需持续监测。
临床管理:Hp根除为核心,规避药物与治疗误区
指南用6条声明明确胃癌前病变管理策略,既强调有效干预措施,也划定不推荐做法,避免临床过度医疗:
一
Hp管理:“检测-治疗”全覆盖
指南强烈建议对所有胃癌前病变患者实施Hp“检测-治疗”策略。检测优先选择非侵入性方法,如13C尿素呼气试验、粪便抗原检测,避免不必要的内镜活检。此外,对于一级亲属确诊胃癌的个体,也推荐Hp“检测-治疗”,必要时通过内镜筛查同步评估Hp感染、癌前病变及胃癌情况。
二
药物使用:明确3类“不推荐”
1.质子泵抑制剂(PPI)与钾竞争性酸阻滞剂:不建议常规经验性使用,尤其避免长期使用(>12个月)——研究显示,长期使用PPI可使DYS风险升高7.73倍(95% CI 0.36-165.7);
2.化学预防药物:不推荐阿司匹林、环氧合酶-2(COX-2)抑制剂作为胃癌一级预防药物,其心血管副作用可能抵消胃癌预防获益,仅在患者有明确心血管疾病指征时个体化使用;
3.内镜治疗:不建议对单纯GIM进行内镜消融或切除,此类干预的获益证据不足,且可能增加并发症风险。
小结:
最后梁教授强调2025 APAGE指南的核心价值,在于针对亚太地区胃癌负担重、Hp感染率高的特点,建立“定义清晰、诊断规范、监测精准、管理分层”的全流程体系。随着该指南的推广,有望进一步统一亚太地区胃癌前病变诊疗标准,推动“早发现、早干预”落到实处,最终降低区域胃癌发病率与死亡率,为全球胃癌防控提供亚太方案。
专家简介
![]()
梁伟强教授
香港大学玛丽医院医学系
梁教授是肠胃病专家,现为李树芬医学基金肠胃病学教授及香港大学临床试验中心主任。他于2018年至2024年期间出任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研究副院长。梁教授现任Helicobacter杂志主编、前任香港肠胃病学会会长(2022-2024年)和亚太胃肠病学协会财务主管(2023-2025)。
梁教授对胃肠病学和内窥镜检查有着广泛的研究兴趣,包括幽门螺杆菌和胃癌发生、炎症性肠病、人工智能和筛查结肠镜检查。梁教授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在
Lancet
系列、Gastroenterology、Gut、Nature Communications
等顶级医学和胃肠病学期刊上发表原创文章330余篇
参考文献:
[1]Leung WK, et al. Asian Pacific Association of Gastroenterology task force recommendations on surveillance for Helicobacter pylori associated gastric premalignant conditions. Gut. 2025 Oct 21:gutjnl-2025-335823. doi: 10.1136/gutjnl-2025-335823. Epub ahead of print. PMID: 41057234.
医学界急诊领域交流群正式开放!
加入我们吧!
本文来源:医学界消化肝病频道
责任编辑:叶子
*“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