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长治医学院附属和济医院心血管内科起搏电生理团队在王俊莉主任的带领下,成功为一名75岁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的老年女性患者实施了无导线双腔起搏器植入术。该手术的成功开展,标志着长治医学院附属和济医院在心律失常器械治疗领域取得了突破,正式迈入了“无线起搏”的新时代,为区域内心动过缓患者提供了更优、更前沿的治疗选择。
传统起搏的“枷锁”,高龄患者的难题
本次接受手术的患者,因间断头晕1周入院,心电图检查提示“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心率最慢时仅38次/分,随时可能发生心脏骤停等严重事件,植入心脏起搏器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案。
但传统起搏器却让患者面临着现实困境。75岁的高龄,双上肢外展畸形,患者胸部有瘢痕疙瘩,伴有胸壁局部皮肤感染,患者双侧锁骨下静脉穿刺均未能成功,无导线双腔起搏器是最佳选择。最后经过科室团队的深入讨论和全面评估,以及和家属沟通后最终决定为患者启用无导线双腔起搏器治疗方案。
“铅”衣战士精细操作,成就“心”的生命奇迹
手术当日,王俊莉主任带领电生理团队成员在介入导管室紧密配合下,手术紧张而有序地展开。凭借丰富的手术经验和娴熟的导管操控技术,术者通过递送系统将微小的起搏器精准地送至患者右心室的中位间隔部。术中反复测试各项参数均表现优异,心房感知良好,实现了稳定的房室同步收缩。整个手术时长短,出血量极少。患者术后感觉良好,困扰多日的头晕症状消失,对治疗效果非常满意。
无导线永久双腔起搏器是在传统起搏器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的技术,结合了无导线设计和双腔起搏功能,具有以下优势:
1. 降低并发症风险
起搏器仅如一粒维生素胶囊大小,重量约2克,通过股静脉穿刺,直接植入在患者右心室及心房感知位点,避免了传统起搏器在胸前皮下制作囊袋及植入电极导线所带来的创伤、感染、导线脱位、断裂、静脉血栓形成等与导线相关的并发症风险。
2. 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微创植入,恢复快:通过股静脉穿刺微创植入,手术切口小,术后恢复快,患者术后疼痛和不适感明显减轻,能更快恢复正常活动。
无外观影响:植入后体表无切口、无伤疤、无囊袋凸起,不影响患者肢体活动和身体美观,尤其适合对美观有要求的患者。
3、兼容核磁检查:无导线双腔起搏器兼容1.5T/3.0T全身核磁共振扫描检查,方便患者在需要时进行核磁检查,无需因起搏器而限制检查。
4、改善心脏生理功能
房室同步起搏:双腔起搏功能可通过感知心房活动并触发心室起搏,实现更接近生理性的房室同步,有助于改善心脏泵血功能,减少因房室不同步导致的心功能下降、心律失常等问题,尤其适用于房室传导阻滞患者。
5、长期稳定性与可靠性
电池寿命长:通常具有较长的电池续航能力,预计使用寿命可达8-12年以上,减少了因电池耗尽需要更换起搏器的频率,降低了患者长期治疗的成本和风险。
但是无导线永久双腔起搏器并非适用于所有患者,其适应证和禁忌证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身体状况由医生评估决定。
技术引领未来,护“心”永无止境
长治医学院附属和济医院心血管内科王俊莉主任介绍:“无导线起搏器是起搏技术领域的一座里程碑。它极大地拓展了起搏疗法的适应症,特别是为高龄、合并症多、存在囊袋感染风险或对美观和生活质量要求高的患者带来了福音。此次双腔无导线起搏器的成功植入,不仅体现了长治医学院附属和济医院在心血管疾病诊疗技术上紧跟医疗前沿,更彰显了我们以患者为中心,个体化、精准化治疗的先进理念。”
![]()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此次首例无导线双腔起搏器植入术的成功,是长治医学院附属和济医院心血管内科技术实力与创新精神的生动体现。未来,科室将继续秉承“生命至上,技术争先”的服务宗旨,不断攀登技术高峰,用更先进、更微创、更人性化的医疗技术,为广大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生命健康保驾护航,书写更多“心”的奇迹!
文 / 李东臻 通讯员 贾敏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