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赵苑旨)11月6日,在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医疗器械及医药保健展区上,2型炎症相关疾病的创新疗法备受关注。从特应性皮炎、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到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这类2型炎症相关的慢性炎症性疾病正影响着我国众多患者,值得注意的是,靶向治疗正为患者带来共病共管的新希望。
11月6日,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李巍教授在接受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采访时表示,特应性皮炎是皮肤科发病率最高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它的特点就是反复发作的皮炎和非常顽固的瘙痒。这种疾病不仅是皮肤问题,更可能是全身过敏进程的起点。
“患者往往从婴幼儿期开始出现皮炎,之后一部分人陆续出现食物过敏、鼻炎,甚至发展成哮喘。”李巍解释道,破损的皮肤成为对其他过敏原产生免疫反应的“通道”,这一现象被称为“经皮致敏”。因此,早期有效控制皮炎,不仅能够缓解症状,更可能阻断后续过敏进程的发展。
![]()
11月6日,在第八届进博会现场,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李巍教授做学术内容分享。主办方供图
慢性鼻窦炎同样困扰着大量患者。江苏省人民医院过敏诊疗中心主任程雷教授介绍,“大多数鼻息肉患者存在共病,尤其是2型炎症相关的共病更加普遍,如合并支气管哮喘、阿司匹林不耐受,还有患者伴有特应性皮炎等皮肤过敏性疾病。尽管现有药物治疗和鼻内镜手术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面对复杂的2型炎症机制,传统治疗仍面临复发率高、控制不理想的困境。”
![]()
11月6日,在第八届进博会现场,江苏省人民医院过敏诊疗中心主任程雷教授做学术内容分享。主办方供图
2型哮喘的疾病负担同样不容忽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张旻教授介绍:“重度哮喘患者中80%~90%是2型炎症的哮喘。”
![]()
11月6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张旻教授做学术内容分享。主办方供图
面对这一复杂的疾病网络,三位专家强调全面检测与精准识别的重要性。张旻表示,我们要积极做血常规检查并观察嗜酸性粒细胞,包括呼出气一氧化氮的检测,还有总IgE或特异性IgE的检测。只有通过全面评估,才能发现更多的2型炎症及共病患者,为后续精准治疗奠定基础。
令人鼓舞的是,针对2型炎症的靶向生物制剂的研究近年来取得了重大突破。最近几年的靶向药物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重度特应性皮炎的治疗现状。
李巍说,这类药物靶向性强,能精准作用于关键炎症介质,且副作用较小,“患者的皮损消退得很快,对瘙痒控制也很理想”。程雷进一步表示,对比传统治疗,靶向生物制剂有明确的靶点、明确的通路来进行阻断。不仅使得抗炎作用更强,更重要的是规避了糖皮质激素长期使用的不良反应风险。
随着治疗手段的进步,哮喘治疗目标也在不断提升。“2024版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新增了‘临床治愈’的概念。它是指在过去的一年没有症状,没有急性发作,肺功能正常或基本正常,且不需要口服糖皮质激素。”张旻表示,虽然这是加引号的“临床治愈”,但靶向生物制剂的临床应用确实让这一目标成为可能。
随着进博会上创新药物的集中亮相,临床医学界对2型炎症疾病的治疗充满期待。程雷表示,“我们欣喜地看到在创新药的赛道上,新药的问世越来越多,研发速度越来越快。”这些针对2型炎症的精准治疗方案,正逐步改变着传统治疗模式,为长期受困于2型炎症性疾病和相关共病的患者带来了全新的希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