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梁思涵)“刚出门被冷风一吹,身上就冒出一片像蚊子包一样的红疹,不痛不痒,进门暖和一会儿又自己消了。”近期,不少网友在社交平台分享类似的皮肤经历,引发广泛关注。
11月7日,陕西省人民医院皮肤科副主任医师杨励在接受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采访时指出,这类症状很可能属于“寒冷性荨麻疹”。随着秋冬季节冷空气不断来袭,因被冷风“吹”过敏,到医院皮肤科就诊的患者在不断增多,约占物理性荨麻疹病例的10%–15%。
什么是寒冷性荨麻疹?哪些人更容易中招?
杨励介绍,寒冷性荨麻疹是一种由寒冷刺激诱发的物理性荨麻疹,属于慢性诱导型荨麻疹的一个亚型。患者在接触冷风、冰水等低温物质后,皮肤或黏膜会出现风团、水肿,伴有瘙痒,严重时还可能引发血管性水肿甚至休克,不可小觑。
值得注意的是,在北方,病因多为持续性的室外冷空气刺激;而在南方,瞬间的温差骤变和难以抵御的湿冷则成为更常见的诱因。
“寒冷性荨麻疹在18-25岁的青少年中较为常见,女性略多于男性,有过敏体质者风险更高。约90%的病例为原发性,少数与感染或自身免疫病相关。”杨励介绍,与其他类型荨麻疹不同,寒冷性荨麻疹由低温诱发,冰块试验常呈阳性;而胆碱能型荨麻疹则由运动、出汗引起,风团较小,通常为1~3毫米,伴刺痛;慢性自发性荨麻疹则通常无明确诱因,临床上风团持续≥6周,且无物理刺激。
![]()
陕西省人民医院皮肤科副主任医师杨励正在看诊。受访者供图
治疗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切勿自行用药
在药物干预方面,杨励表示,临床通常使用抗组胺药物治疗,通过阻断组胺受体,抑制风团形成。严重时会将H1、H2两类药物联合使用。对于常规药物无效的难治性或重症患者,治疗可升级至使用奥马珠单抗这类抗IgE生物制剂,通过每月皮下注射来中和IgE,从而减少肥大细胞的活化。此外,在部分特殊病例中,医生可能会考虑使用赛庚啶、多塞平等药物,它们兼具抗组胺和抗胆碱能作用,但需注意其嗜睡副作用可能非常明显。“所有药物治疗方案都务必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患者应严格遵循医嘱,不可自行用药,以避免延误治疗或引发不良后果。”一旦出现呼吸困难、眩晕、腹痛等提示全身过敏反应的症状,或肿胀持续超过24小时并伴有淤青,应立即就医。
预防寒冷性荨麻疹,关键是远离“冷刺激”
如何预防寒冷性荨麻疹?杨励表示,核心原则是避免冷暴露。但具体措施需顺应南北方气候差异灵活调整。在冬季漫长且寒冷的北方,需要格外注重全身保暖,如出门时穿戴手套、围巾,最大限度避免皮肤直接接触冷空气和冰水。而在南方,需要注意室内保暖,创造一个温暖的室内环境。此外,在洗澡、游泳前应先测试水温,避免水温过高、冷热交替刺激皮肤。同时,需警惕环境温度的骤变,例如从寒冷的户外直接进入高温的室内,应让身体有个平稳的过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