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美国阿雷西博望远镜在2020年轰然坍塌时,谁曾想到中国贵州大山深处的FAST会成为全球射电天文学的唯一希望?就在近日,国家天文台宣布中国天眼已发现1152颗脉冲星——这个数字超过了同期全球其他望远镜发现的总和。究竟是什么让这个直径500米的"大锅盖"实现如此惊人的科学产出?答案藏在三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中。
![]()
image
世界级工程奇迹:FAST如何突破三大"不可能任务"
在贵州喀斯特地貌建造巨型射电望远镜,最初被国际同行视为天方夜谭。FAST团队却将地形劣势转化为优势:利用天然洼地作为支撑,节省了10%的建造成本。但真正的挑战在于4450块主动反射面板的控制系统,每块重约1吨的三角形单元需要在山区极端天气下保持毫米级精度。
![]()
对比阿雷西博望远镜因钢索断裂导致坍塌的教训,中国工程师创新研发了复合索网结构,能承受200万次疲劳循环。液压促动器系统在温差达40℃的环境中仍能保持稳定,这项突破使FAST成为全球首个实现实时变形的巨型射电望远镜。
核心技术壁垒:中国天眼的"三重护城河"
第一重护城河是500米口径带来的灵敏度革命。相当于30个足球场的集光面积,让FAST能捕捉到百亿光年外功率仅相当于手机信号的电磁波。其灵敏度达到阿雷西博的2.5倍,理论上可接收137亿光年外的信号。
![]()
第二重创新是主动反射面技术。通过2225个液压促动器协同工作,4450块反射单元能实时变形形成300米口径抛物面,将有效观测范围从固定式望远镜的20°扩大到40°。这项"变形魔法"使FAST每天可观测5000个天区。
第三重优势在于19波束接收机系统。这种设计如同将单管猎枪升级为霰弹枪,1小时工作量相当于阿雷西博3天。正是这三项技术的闭环配合,使得脉冲星发现效率呈现指数级提升。
运维体系:看不见的"第四项核心技术"
FAST每小时产生数TB观测数据,相当于连续播放高清视频2000小时。为处理这种量级的数据流,研发团队开发了专用脉冲星搜索软件,将数据处理时间从传统方法的数周缩短到数小时。
超导接收机的维护更是体现系统工程能力。在零下263℃的工作环境中,设备需要定期补充液氦保持超导状态。中国自主研发的制冷系统将补给周期延长至30天,远超国际同类设备的7天标准。
这种从硬件到算法的全链条整合产生惊人效果:FAST平均每2天就能发现1颗新脉冲星,而阿雷西博望远镜年均发现量仅为5-6颗。
从跟跑到领跑:中国天文研究的范式变革
"十四五"期间,FAST推动了中国天文学三大转变:研究模式从单点突破转向系统创新,技术辐射带动超导材料、大数据等20余个领域进步,国际话语权通过贡献全球70%脉冲星新发现得到提升。
在快速射电暴研究领域,FAST的观测数据帮助中国科学家首次提出"宇宙闪电"的磁星起源说。这项成果入选《自然》年度十大科学发现,标志着中国开始制定深空探测的国际标准。
1152颗脉冲星的背后,是26年技术攻关的积累。从南仁东团队1994年启动选址,到2023年实现全天候运行,FAST诠释了什么是科研领域的长期主义。当其他国家还在争论科研预算时,中国用实践证明:大国重器的价值,永远体现在打开未知疆界的能力上。这或许就是为什么全球再难复制第二个"中国天眼"——它不仅是一台望远镜,更是一个国家科技战略的结晶。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