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深圳的一家医院候诊区,65岁的刘叔正在焦急地搓着手。家人都以为他只是体检中的一项指标有些超标,没想到一纸报告下来,刘叔被确诊为艾滋病(HIV感染)。这一刻,不止是刘叔自己,连周围的亲友都懵了:“年过六旬,怎么会得这种病?是不是误诊?”
你是否也以为,艾滋病只与“高危行为”和“特定群体”有关?可现实却不止如此。21年来,刘叔过着普通的退休生活:照顾孙子,偶尔在公园下棋,几乎没有大家习惯认为的高风险暴露行为。
![]()
他的经历,给数以万计的中老年人提了个醒:某些我们以为安全的生活细节,其实正暗中成为病毒“隐身”的温床。哪些生活细节容易被忽视,应该如何科学防护、定期筛查,跑赢风险,从生活中守好健康的最后一道防线。
你以为离自己很远的艾滋,其实悄悄拉近了脚步,到底哪些才是真正的危险区?继续往下看,或许这就是让你转危为安的关键一读。
你还在以为,艾滋病只与“年轻人”“特殊群体”相关?事实上,中国疾控中心数据显示,2022年新报告的HIV感染者中,60岁及以上中老年人占比高达18.6%,且呈逐年上升趋势。特别是在经济发达、人口流动大的城市,如深圳、广州、上海,这一数字攀升更快。
![]()
为何中老年人成为被病毒盯上的新“易感人群”?
身体免疫力下降,对各种感染的抵御能力降低;部分老人丧偶、空巢,情感上孤独,可能主动或被动参与未经充分防护的性行为;
对艾滋病等传染病的科学认知普遍不足,自信“没事”而疏于防护;常见传统就医场所如理发店、保健场所等,有交叉感染风险;错误认知:“年纪大了,不会得这种病”,导致忽视检查。
深圳某三甲医院感染科主治医生王锐表示:“我们经常遇到类似刘叔这样的患者,没有主动‘高危’行为,却因‘意外感染’查出HIV,悔恨不及。”
刘叔坦言,自己21年来身体一向“硬朗”,体检也没出什么大毛病。可仔细追溯后,他才发现,身边这些被忽略的小细节,正是风险的源头:
![]()
忽视防护意识:多年前爱去理发店剃须、修脸,未注意剃刀消毒,这是艾滋病病毒可通过血液传播的方式之一。《中华医学会消毒分会指南》数据显示,非一次性剃刀导致病毒传播的风险不容小觑。
参与不知情的高风险活动:以为按摩、足疗场所安全,实际存在隐蔽的交叉感染隐患。相关调研显示,部分场所消毒合格率仅为82.7%。
血液检查不规范:老年人对输血、注射戒备心低,未选择正规医疗机构;
对伴侣健康状况的侥幸:不少夫妻或重组家庭,认为“几十年没事了”,忽略了对双方健康的再次评估与全面筛查。
小病扛,大病怕:身上出现反复发热、皮肤小出血点、嘴里白斑等症状,“年龄大了免疫差”自我开脱,殊不知这正是HIV感染早期信号。
![]()
医学调查还指出,有近一半中老年HIV患者首次就诊时已进展到艾滋病阶段,免疫系统损伤难以逆转。若及早发现、规范抗病毒治疗,个人5年生存率可提升至89.2%,与普通人群几乎无差。
刘叔正是因拖延、隐忍,将身体信号当“老化症状”,错过了最佳干预期。因此,无论男女,无论是否有主观高危行为,定期筛查、提前防范比任何药物都管用。
面对HIV风险,医生和公共卫生专家一致建议,从生活出发,牢牢守好三道“防护线”:
始终选择正规医疗与生活服务机构。理发、美容、足浴、拔罐等务必到具备卫生资质的店铺,坚决避免“游医”“黑店”。剃须、修脚工具首选一次性,或要求高温消毒,不给病毒趁虚而入的机会。
![]()
倡导健康有度的两性生活,尤其重组家庭或老年再婚群体,要坦诚沟通健康状况,婚检及传染病筛查成为日常“必修课”。如存在性伴侣变动,更应积极使用安全套,杜绝侥幸心理。
每年主动进行健康体检,重点增加HIV筛查。现有技术(如酶联免疫法)只需小小一管血,30分钟内即可知晓。值得注意的是,很多人觉得“面子问题”,其实现代医院隐私保护完备,大家可以放心检查。
警觉自身小症状。如出现反复口腔念珠菌、持续低热、淋巴结肿大等,千万别自拗为“老毛病”,必要时主动查HIV;
家人互相提醒、守望相助。子女陪同父母体检时善意“附带”检测,既是关心,也是对全家健康负责。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