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人本来可以把荆州守得滴水不漏,他是谁?为什么他没得到这个重任?难道只因为不够名声响亮吗?”如果把时间拨回到汉末群雄割据的乱世,许多人都把目光投向那片江汉平原——荆州。荆州不仅是西取益州的跳板,更是北伐中原的桥头堡。要是镇守荆州的不是关羽,而是赵云,战局会不会改写?
咱们先说说长坂坡那一仗。208年,曹操率五千虎豹骑南下追击刘备,长坂坡一带乱成一团。正史里没写“七进七出”,但《三国志·赵云传》里写得清清楚楚:“云身抱弱子,保护甘夫人,皆得免难。”想想那满营火光闪烁,狼烟四起,千军万马呼啸而过,赵云一人单枪匹马冲进去,把刘备的儿子和甘夫人都救出来。这样的胆魄,连关羽带着万人马物资驰援都比不上。关羽在颜良文丑面前是“五虎上将”,可那是全副武装人多势众;赵云是孤身闯营,是一个“凭血肉之躯顶住千军万马”的狠角色。
再说汉水之战。219年,黄忠突袭曹操粮道,结果被围。赵云领着几十骑火速驰援,碰上曹操主力。他没慌,开大营门、降旗帜,一副“想来就来,想走就走”的气势。曹操看着赵云一副坦然自若的样子,心想肯定有埋伏,遂乱了阵脚。赵云一声令下,十步一箭,箭雨齐下,曹军当场溃不成军。此计一出,比关羽的“水淹七军”更显机巧——关羽是水利天时配合,而赵云靠的是虚张声势的心理战和决断速度。要说马超,那哥们儿在潼关被挫得找不着北,反观赵云,这一仗直接促使曹操放弃汉中,后续局势一片明朗。
不仅如此,赵云在地方治理上也有一套。平定荆南时,桂阳太守赵范献寡嫂给他联姻,场面够热闹。别人见了女色难挡纷纷点头,可赵云淡淡一摆手:“我担心他图的是名声,不是忠心。”果不其然,赵范还真给刘备跑了。此时此刻,你能想象关羽会这么干吗?他连孙权求亲的使者都能当众撂挑子,结果直接断送了孙吴盟约。赵云是那种看透人心、稳住人心的人。
再往成都去看一看。汉中之战打得最紧要的时候,刘备把正面主帅之位给了赵云。老将黄忠逾期未归,赵云连夜带几十骑兵潜入曹营,把黄忠救了出来。可曾见过马超在关键时刻扛起这么重的责任?他归蜀后,反倒得不到重用,心结越堆越高。想把荆州托付给马超?刘备也得下好几盘算术,天平总是不倾向那边。
说到荆州失守,那得从关羽的锅说起。第一,他骄傲,看不起孙权,一句“虎女焉可嫁犬子”砸碎了联盟的根基。第二,他擅自北伐,后方士卒、粮草都捂不住了。第三,他和荆州士族关系扭曲,糜芳、傅士仁一搞事儿,荆州立刻就成了空城。如果换成赵云,情况就大不一样。他性格沉稳,跟士族打过交道,懂得“柔则养人,刚则守地”。最关键的是,他清楚地知道“联吴抗曹”比“指哪打哪”更靠谱。
有人会问:“可赵云真的能把孙权留在自己阵营里?”那当然。赵云在荆州时,常和东吴商议漕运、水师,双方交流不设防。就算孙权想捣乱,也得先和赵云打个招呼。正所谓“借力打力”,只要赵云坐镇,一种“利益共生”的局面就能形成——东吴拿到粮草,蜀汉得以南保后方。关羽哪有这么想得周全?
看历史数字就知道,如果赵云守荆州,至少能稳住两年时间。两年足够刘备在益州稳固政权、积蓄力量;两年后北伐中原,至少不是一路断粮,能走得更长。更何况,赵云不爱摆谱,不做高调表态,暗地里早把联络各郡豪族的关系网织得滴水不漏。
当然,这一切都只能在脑海中模拟。正史里赵云没守过荆州,咱只能靠“如果”“要是”来推断。可这也够让人扼腕叹息了:一个比关羽更勇,比马超更强,更懂政治,更得人心的家伙,竟然没被安排去镇守荆州。或许当权者只看当下声势,却忽略了那种“不声张的锋芒”。要是给赵云那个“重任”,三国的地理走向也许就此不同。
谁说历史不能重来?如果能选,交给赵云守荆州,恐怕连陶谦的荆州都能再守十年八年。也只有他,配得上“唯一可以把荆州守住”的称号。信息来源:《三国志·赵云传》;《三国志·吴书》;《资治通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