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亭失守,真的是马谡的错吗?”有人这样问。可你仔细想想:若真如此,诸葛亮为何不让赵云、魏延、王平和姜维来守?这几个一上阵,街亭怕不是铁打的城池也守得住?话说到这儿,得先从街亭说起。
街亭,位置多重要?它是通往祁山的咽喉,背后连通天水,俨然一根锁住北山的拴马索。拂晓时分,诸葛亮在军中把地图展开,又用手指在那一片“狭道、山谷、河流”处来回点,“你们看,这里若被魏军夺了去,整个蜀道都要被断了。”他当时这么说。
军中有人提议:“要不让赵云去守?”诸葛亮摇头:“赵子龙一直是我北伐的王牌,留在中军最稳妥。”又有人道:“魏延、王平都能胜任。”诸葛亮却笑道:“魏延好冲锋,可他也有急躁之嫌;王平何尝不是,可我还要留他防守后路。”接着,他把目光移向了马谡,“军师,你去街亭镇守,切记:不追敌,不出奇谋,只要固守便成。”
从这里看,诸葛亮心里早有算盘。刘备临终前不止一次叮嘱他:“马公才气不错,却不惯吃苦。”可诸葛亮偏偏要重用亲信,想让马谡“出将入相”,“以便日后接棒”,同时还能借此打压益州旧贵的势力。可他高估了马谡的实操能力,也低估了街亭地势的严峻。
![]()
说回街亭本身。马谡把营寨选在山顶,一条溪水都没引来,士兵口渴得冒烟,道路又狭窄,失去退路;更糟的是,他不听王平当面的提醒:“山脚下设重阵,截断敌军饮水,是守住街亭的关键。”马谡却说:“我戎马一生,岂会畏难?”结果把兵分两路,连营寨都没围成个圈,魏将张郃一个夜袭,便断了粮道,马谡慌了手脚。隔日酉时,街亭军初败,下午就全线崩溃,诸葛亮只得含泪下令撤退。
可丢街亭,真只能怪马谡么?当时蜀军阵营里,起码有四个人能守住街亭。
第一人,赵云。赵云是五虎上将,单骑救主,长坂坡一声长啸,救出阿斗。他不费一兵一卒便化解曹操追兵。若他去街亭,一定守得滴水不漏。
![]()
第二人,魏延。魏延镇守汉中时,把山谷走廊布成“七回环阵”,无数魏军在他面前打了水漂。王平都跟着他的阵法,打退了十万魏兵。要他固守街亭,可谓游刃有余。
第三人,王平。王平当年在西城给出守法:“当道下寨,断敌水源。”他一语成箴,张郃当时只得退兵。他的防守条理清晰,拂晓之战就能抵挡强敌。
第四人,姜维。姜维少年得志,七擒孟获,练出精巧战法。他多次与曹魏对垒,都能化被动为主动。若让他镇守街亭,张郃怕是连挑三脚都找不着。
![]()
那么问题又来了:诸葛亮为何不用他们,偏偏把重担压给马谡?答案就在于私心。
一方面,诸葛亮想提拔马谡,让他在街亭交功。马谡是荆州集团的铁杆,用来平衡益州大族最合适。再者,他想借此机会,向朝中示范“我比刘备更会用人”。刘备舍马谡为小,也有疑心;诸葛亮若让马谡取胜,一来可戳穿刘备的眼光,二来可壮自己威望。
另一方面,诸葛亮也担心魏延太冲,王平与姜维太得人心,他都想把这几员猛将放在掌控范围之外。可他忘了,一个人若实力强,放哪儿都挡不住。与此同时,他过度信任马谡,才给了马谡“锦囊妙计”的机会,也给了自己一个“用人失察”的千古罪名。
![]()
马谡塌台后,诸葛亮伤心地撕毁了奏表,咬破手指写下遗诏:“吾虽错用人,皆为国事所违,愿以此警后人。”他当夜就下令发丧,杀了马谡,以儆效尤。结果呢?街亭失守,让北伐之势一泻千里,魏军乘胜追击,把凉州的要塞打得天翻地覆,诸葛亮北征十次,从此再也没收回过主动。
后来陈寿在《三国志》里评价:“失街亭,非马谡之罪,固在诸葛亮用人之失。”而裴松之注则补充:“丞相用人,乃国之根本,若自毁其本,安得不败?”
这场街亭之败,既是马谡实战经验不足的错,更是诸葛亮私心用人,用“亲信”换“功绩”,结果断送了北伐的天时、地利、人和。若当初他能放下身段,让赵云、魏延、王平或姜维来当先锋,或许蜀汉能多一线生机。
![]()
街亭,一战而定蜀魏命运;用人不当,一失足成千古恨。褒贬自有史家评说,唯留后人:路在脚下,选将如用工,方能百战不殆。
参考资料:[1]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裴松之注[2] 《资治通鉴》卷六十七[3] 陈寿:《三国志·蜀书》评价[4] 毛宗岗评点《三国演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