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明明已经愿意归还荆州,主动求和,为何刘备还要执意伐吴?这是个耐人寻味的问题。翻开《三国演义》,我们看到的并非单纯的你死我活,而是一个接连不断的权力博弈和人性错判。
刘备起兵伐吴的直接原因很简单——孙权偷袭荆州,斩杀关羽,还拒不道歉。关羽一死,刘备的怒火越烧越旺。丢下攻魏的大计,他重金集结旧部,抛下一句“为关羽报仇,谁敢不从”,就一路向东进发。可你想过没有?这场战役的前半程,刘备的军队真是所向披靡,比之此前破曹魏的战功,气势更盛。吴军根本顶不住,连连失利,士气尽失。
![]()
而此时,孙权都吓坏了。他立刻召集群臣商议,步骘上书:“蜀主所恨者,乃吕蒙、潘璋、马忠、糜芳、傅士仁也。今此数人皆亡,独有范疆、张达二人,现在东吴。何不擒此二人,并张飞首级,遣使送还,交与荆州,送归夫人,上表求和,再会前情,共图灭魏,则蜀兵自退矣。”权从其言。说白了,孙权几番示弱,不仅把先前背叛的蜀军将领遣回,还主动提出归还荆州,且表态愿意联盟共同灭魏。这对刘备来说,无异于不费吹灰之力拿回荆州,还能保住国力巅峰,多好?
![]()
可你看刘备的反应:他盯着天,沉默良久,然后冷冷道:“我既为关羽报仇,岂可受人欺辱?归还荆州,又安慰关羽夫人罢了,怎么能算了?”于是,他拒绝了求和,反而气势汹汹地继续伐吴。那么问题来了:明明战略目标已经达成,何必不见好就收?
![]()
答案其实藏在刘备犯下的致命同类错误——他和关羽一样,都低估了对手。你别看吴军这会儿溃不成军,实际上东吴内部人才如云。关羽之前也犯过类似的错。吕蒙偷袭荆州那会儿,关羽听说吕蒙病重,便轻视地说:“此敌人讹言,以乱我军心耳!东吴吕蒙病危,孺子陆逊代之,不足为虑!”原文里还写道:泽曰:“昔日东吴大事,全任周郎;后鲁子敬代之;子敬亡后,决于吕子明;今子明虽丧,现有陆伯言在荆州。此人名虽儒生,实有雄才,大略,以臣论之,不在周郎之下;前破关公,其谋皆出于伯言。”可关羽一向信任自己的眼光,谁料白衣渡江、出其不意拿下荆州的关键一招,全出自陆逊。
![]()
刘备这回又重蹈覆辙。前期连取桂阳、零陵,天时地利人和似乎都在自己这边,他就断定吴军无人,甚至有人在军中高呼:“吴人不过数万人,焉能抵御我大蜀汉?”士气瞬间到顶。就在这股冲动中,他错失了收手的最佳时机。
![]()
而此时,陆逊暗中布置,连营栅栏、烟幕迷阵,一场火烧连营的奇袭就此展开。夜里,蜀营借着微光,只听一声声急促的号角和“火起啦!”的喊声,风一吹,营帐瞬间陷入火海,战马嘶鸣、铁甲轰然、炮声震天,蜀军顿时乱成一团。刘备亲眼目睹大营被烧,一度想拔剑自刎,却被左右魂飞魄散地拉住。夷陵之战,就这么以大败告终。
有意思的是,这场失败不仅粉碎了刘备灭吴的野心,也让他彻底失去了掀翻曹魏的机会。随后,刘备退守白帝城,积病健康每况愈下,临终之前还写下遗书,含泪托孤给诸葛亮,語重心长:“此乃吾一生最後之憾,终不敌陆公明。”你说他“终不敌陆逊”,是不是说到点子上了?
陆逊这位“儒生”,到底是有功还是有过?他用才智救了吴国,更改变了三国格局。可在关羽、刘备眼里,他不过书生一介,哪想到一纸文书背后,藏着撼动天下的智慧与谋略?这种低估敌人的代价,关羽、刘备先后用鲜血和失败交了学费。
所以,孙权都甘心把荆州送回来了,刘备也不肯罢休,其实是自以为赢定了,谁知一败涂地。历史告诉我们,胜利的迷雾中,最危险的不是敌军,而是自己的狂妄。参考资料:[罗贯中《三国演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