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室没有网,但手机能调试”
江苏某市一座老泵站(下称B泵站)进行技改:更换液位计、重做布线、优化报警策略。井下闷热、潮湿,临时网络不稳定。施工队带着电脑与编程器反复折返,进度卡壳。后来换装JWrada-21,工程师用手机通过蓝牙5.0+“计为智控”小程序在地下室完成了12台液位计的安装与调试,当天即上线。
![]()
现场部署的“顺手”流程
- 支架与位置:旧设备拆下后复用立杆,外伸 150–250mm,保持垂直对水面;
- 接线与防护:信号线屏蔽层单端接地,浪涌保护SPD靠近仪表端,接线盒防冷凝;
- 供电启动顺序:先仪表后RTU/PLC,首次上电检查电压与接地。
手机调试的“实操菜单”
打开“计为智控”——绑定设备——按以下顺序:
1)安装几何:录入法兰至最低/最高液位距离;
2)量程/盲区:盲区按天线规格与工况建议;
3)滤波与消浪:先设平滑窗 8–12s,稳定后减至 3–5s;
4)报警阈值:高/低液位双阈值+延时(如 10–30s),避免瞬时误报;
5)回波剖面:查看主峰清晰度,若有多峰——启用“虚假回波识别/多层分离”;
6)零点修正:与水尺对照,修正 0–5mm 级误差。 没有网络也不怕:蓝牙近端完成关键设定,出井后再把点位纳入云端做批量管理。
HART/Modbus的“无缝衔接”
B泵站沿用原RTU与上位机:
- HART:就地手操器或软件读参;
- Modbus-RTU:地址、波特率、奇偶校验与寄存器映射按既有规范设置;
- 上位机:仅更新量程与报警阈值,曲线模板不变。 这一做法避免了大的系统改造,减少调试时间与风险。
排障清单
1)曲线抖动:检查支架稳固、是否正对液面;增大平滑窗或平均次数;
2)偶发跳变:查看回波图谱,启用“多层回波分离”;
3)偏差固定:核对安装几何录入是否有误;做零点修正;
4)通信不通:检查接地与屏蔽,确认波特率/校验位一致;
5)报警频繁:调大阈值延时,或设置双条件触发(高液位+持续时长)。
案例结果
- 12台设备平均单台调试用时≈18分钟(含支架复用与接线检查);
- 上线一周内,夜间误报从历史平均每周6–8次降至1次(且为真实水位骤升);
- 值守班次将日常巡检由2次减至1次,把精力转去检修其他设备。 工程负责人反馈:“手机把最后一公里打通了。井下没网也能完成关键设置,出井后再纳入云端。”
![]()
可复用的调试参数
- 平滑窗口:8s(验收后收敛至4s);
- 平均次数:3(暴雨季临时增至5);
- 高液位阈值:距溢流口 20cm;延时 20s;
- 低液位阈值:距泵吸口 25cm;延时 30s;
- 报警通知:短信+小程序双通道;
- 固件管理:云端灰度升级,失败自动回滚。
结语
B泵站改造告诉我们:小型化硬件+近端蓝牙调试+云端批量运维,才是老旧泵站升级的性价比路径。JWrada-21解决的不仅是“测得准”,更是“装得快、管得省、线上化”。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