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pstein-Barr病毒(EBV)是一种广泛存在的伽马疱疹病毒,已感染全球约95%的成年人。这种病毒与多种恶性肿瘤如伯基特淋巴瘤和鼻咽癌,以及自身免疫疾病密切相关,却至今缺乏批准的治疗药物或疫苗。EBV感染依赖于病毒糖蛋白gB和gHgL形成的融合装置,该装置在B细胞和上皮细胞中负责病毒识别和膜融合。尽管已发现针对gB和gHgL的强效中和抗体,但病毒颗粒上多糖蛋白的异质结构和分布,使得理性疫苗设计面临挑战。中山大学癌症中心孙聪研究员、曾木圣研究员,以及南方科技大学刘铮教授等团队,在Advanced Materials杂志上发表最新研究,他们设计了一种嵌合纳米颗粒(Chimeric-NPs),共同展示EBV融合装置,成功在小鼠和非人灵长类动物中诱导产生更强的中和抗体。这一创新模拟了病毒颗粒的自然状态,为EBV疫苗开发开辟新路径,也为多抗原病原体疫苗提供启示。
![]()
EBV的生命周期包括裂解复制和潜伏阶段,在B细胞中维持终身潜伏,在上皮细胞中进行裂解复制。因此,有效的预防性疫苗必须同时针对两种细胞类型感染。研究团队强调,gB和gHgL作为融合装置的核心,在两种细胞中发挥关键作用:gHgL识别如R9AP、DSC2、EphA2和整合素等受体,gB则与NRP1交互并触发膜融合。该团队此前已系统揭示这些受体,并发现gHgL与gB的协作至关重要。针对gB或gHgL的强效中和抗体可双重抑制感染,而gp350和gp42抗体仅针对B细胞。纳米颗粒疫苗技术已证明可提升可溶性EBV抗原的免疫效能,如gp350、gHgL和gB纳米颗粒的成功。但以往疫苗仅单一展示糖蛋白,无法模拟病毒颗粒上多糖蛋白的共存状态。研究者指出,这种异质性是疫苗设计的瓶颈,嵌合纳米颗粒的开发旨在解决此问题,通过共同展示gB和gHgL(或包括gp42),更接近病毒颗粒的自然构象。
![]()
![]()
欢迎来到医食参考新媒体矩阵
2023年疫苗接种攻略
阳过了,该怎么打疫苗?最全接种指导手册来了
撰写| Nature 生物学术前沿
校稿| Gddra编审| Hide / Blue sea
编辑 设计| Alice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