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和自免的特征均是患者免疫反应失调,从而导致炎症和组织损伤,所以常常被混为一谈,“傻傻分不清”!
曾经过敏和自免是区分对待的疾病,而且某种程度上,两者的作用机制是相反的,这基于把IgE和Th2免疫驱动典型的免疫失调定义为过敏,而Th1/Th17相关免疫反应则定义为自身免疫。
![]()
有一个非常容易被接受的界限,过敏是由外来抗原(过敏原)的过度免疫反应引起的,而自免疾病的特征是对内部抗原(自身抗原)的病理反应。
越来越多证据表明,这两者不仅具有一些共同诱因,且致病途径还有很多的重叠,所以即使傻傻分不清,也可以说的过去了!
对创新药的开发来说,这种“傻傻分不清”反而是好事,因为在这个大的前提下,用于特定靶点的药物可能同时治疗自免和过敏疾病,大大增加了药物的市场空间!
![]()
过敏和自免都是先天免疫反应和适应性免疫反应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在病因方面均包括了多种因素,如过敏原暴露、上皮损伤或上皮屏障完整性改变或遗传易感性,先天和/或适应性免疫可能被激活。
在这种复杂的免疫反应网络中,多种免疫细胞、抗体和细胞因子均进行了参与。这时,曾经被认为参与某一类型疾病的免疫细胞和细胞因子,在另一个疾病群体中也被证明有着重要的作用。
![]()
比如,IgE激活嗜碱性粒细胞/肥大细胞,引发立即型超敏反应,被认为是过敏相关抗体类型,但研究表明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及自身反应IgE是触发和维持自身免疫的因素。
![]()
越来越多的病理生理学证据表明过敏和自免疾病间存在诱导和维持的共同机制,但迄今为止的临床数据仍然有限。
所以说,最初开发用于治疗过敏疾病的药物很有可能用于治疗自免疾病,反之亦然。
这一点可能对很多上市药物来说是个潜在的增长点!
非靶向皮质类固醇类药物已经用于同时治疗多种过敏和自免疾病,其抗炎和免疫抑制作用依赖于多种分子机制,最显着的是对NF-kB的抑制,NF-kB是参与炎症反应的几种分子的关键转录因子。
后续可能进行交叉跨界的靶点包括:
靶向Th1/Th17通路的靶点,如IL-6、TNF-α和IL-17,靶向IL-12/23-IL-17 轴;
靶向Th2通路的靶点,如IL-5、IL-4、IL-13、TSLP、IgE等;
靶向常见白细胞信号通路的疗法,如JAK抑制剂等;
总之,过敏和自免具有共同的遗传决定因素和病理生理学特征,包括先天免疫激活失调及细胞和体液免疫的异常激活。
越来越多的数据支持选择性或广谱解决泛免疫失调机制,作为有前途的药物开发策略,根据过敏和自免疾病患者的具体需求制定更准确的治疗方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