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外卖”依赖,决胜“下一站”赛道,机遇不容错过!
清晨7点的城市街角,便利店的热柜前总围着赶时间的人,手里攥着刚加热好的饭团和豆浆,身后是排着队扫码取外卖的上班族;正午的写字楼楼下,蓝色、黄色的外卖箱在人群中穿梭,每层楼的外卖柜都贴满了五颜六色的取餐码,偶尔还能听到“您的外卖已超时10分钟”的语音提示;夜幕降临后,不少年轻人回到出租屋,放下背包的第一反应不是走进厨房,而是瘫在沙发上打开手机外卖软件,在“满减”“折扣”和“好评返现”的选项里反复纠结——这是当下许多城市居民的日常图景。“外卖依赖”如同一张无形的网,一边用“30分钟送达”的便利裹住了快节奏生活里的人们,一边也悄悄拉远了我们与厨房的距离、与自主掌控饮食的机会。而当这种依赖成为普遍消费习惯时,餐饮消费的“下一站”赛道已在习惯的缝隙里逐渐清晰,那些告别依赖的选择,正藏着不容错过的机遇。
![]()
一、外卖依赖:便利背后的消费惯性与数据透视
“外卖依赖”并非偶然,而是快节奏生活、消费习惯变迁共同作用的结果,但从官方数据中,我们能更清晰看到这一现象的全貌与隐忧。国家统计局2024年发布的《居民餐饮消费行为报告》显示,我国城镇居民日均餐饮消费中外卖占比已达38.2%,其中25-35岁年轻群体的外卖订单量占比超60%,“一人食”“加班餐”成为外卖订单的主要场景。另一组来自美团研究院的数据同样印证了这一趋势:2024年我国外卖市场交易规模突破1.8万亿元,同比增长12.3%,但增长背后,“食品浪费”“健康隐患”等问题也随之凸显——《反食品浪费法》实施后的配套调查显示,外卖订单的平均浪费率比家庭烹饪高20%,且超40%的外卖餐食存在油盐含量超标的情况。
从政策导向来看,国家层面早已关注到这一问题。2023年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关于促进消费扩容提质加快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引导居民减少对外卖的过度依赖,培育家庭烹饪、社区共享厨房等新型消费模式”;2024年商务部在“便民生活圈”建设工作中,也将“提升家庭食材供应便利性”作为重点任务,这些政策信号,既点出了外卖依赖的现实问题,也为“下一站”赛道指明了方向。
二、下一站赛道:从“即时送达”到“自主掌控”的消费转向
当“告别外卖依赖”成为政策引导与消费需求的共同方向时,三条清晰的赛道已悄然崛起,且均有官方数据与政策支撑,展现出强劲的增长潜力。
第一条赛道是预制菜产业。不同于早年“口味单一、营养不足”的刻板印象,如今的预制菜已向“健康化、场景化”升级。中国预制菜产业联盟2024年数据显示,我国预制菜市场规模达5120亿元,同比增长23.1%,其中“低油低盐”的健康预制菜占比超45%,“家庭聚餐”“一人食”等场景化产品销量增速超30%。政策层面,多地将预制菜纳入“乡村振兴”“食品工业升级”重点项目,比如山东、广东等地出台预制菜产业发展规划,支持企业与农户合作建立食材基地,既保障了预制菜的新鲜度,也带动了农产品销售。
第二条赛道是家庭厨房小家电。随着“自主烹饪”需求提升,小巧、便捷、多功能的小家电成为消费热点。国家统计局2024年居民消费数据显示,迷你电饭煲、空气炸锅、电煮锅等厨房小家电销量同比增长18.5%,其中25-30岁群体的购买占比超50%。这些小家电完美契合了年轻人“想做饭但怕麻烦”的需求——比如迷你电饭煲可做1-2人份米饭,空气炸锅无需翻面就能做出酥脆美食,操作简单且清洗方便。同时,家电企业也在贴合政策导向,比如响应“双碳”目标,推出一级能效的小家电,部分产品还获得了国家节能补贴,进一步降低了消费者的购买门槛。
第三条赛道是社区生鲜配送。“买菜难、买菜贵”曾是阻碍家庭烹饪的重要因素,而社区生鲜的崛起,正解决了这一痛点。商务部2024年《社区商业发展报告》指出,我国社区生鲜门店覆盖率已达89%,其中“线上下单、30分钟达”的即时配送服务占比超60%,蔬菜、水果、肉类等生鲜食材的损耗率控制在5%以内,低于传统菜市场10%的损耗率。政策上,商务部将社区生鲜纳入“便民生活圈”核心业态,支持企业在社区开设前置仓,同时加强对生鲜食材的质量监管,比如要求商家公示食材的产地、检测报告等,让消费者买得放心、吃得安心。
三、机遇突围:多方参与下的消费生态重构
告别外卖依赖,决胜下一站赛道,并非某一方的独角戏,而是需要企业、创业者、消费者多方参与,在政策引导下构建良性的消费生态,而每个参与方都能在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机遇。
对企业而言,机遇在于“精准契合需求+贴合政策导向”。比如预制菜企业可进一步聚焦“健康化”,研发适合老人、儿童的营养预制菜,或与医疗机构合作推出“病号餐”预制菜,贴合“健康中国2030”规划;家电企业可加大技术研发,推出更智能的厨房小家电,比如带菜谱指导的空气炸锅、可连接手机APP的电煮锅,帮助烹饪新手快速上手;社区生鲜企业则可拓展服务场景,比如提供“食材搭配建议”“简单烹饪教程”,甚至在社区开设小型烹饪体验课,从“卖食材”升级为“卖解决方案”。
对创业者而言,社区是不可忽视的“黄金场景”。依托社区生鲜门店,可开展“烹饪教学”“预制菜加热服务”等轻资产创业项目——比如在社区设立“共享厨房角”,提供微波炉、电磁炉等设备,方便居民加热预制菜或简单烹饪;或针对上班族推出“食材+菜谱”的套餐,比如“红烧肉食材包+详细做法”,解决“不知道买什么、不知道怎么做”的问题。政策上,多地对社区创业给予支持,比如提供场地租金补贴、创业担保贷款等,降低了创业门槛。
对消费者而言,机遇则在于“享受便利的同时,收获健康与性价比”。选择预制菜、小家电、社区生鲜,并非放弃便利,而是用更自主的方式享受饮食——比如用预制菜搭配自己煮的蔬菜,既能节省时间,又能保证营养均衡;用小家电做一顿饭,成本通常比外卖低30%-50%,且能根据自己的口味调整调料;通过社区生鲜买食材,既能保证新鲜,又能避免外卖中的食品浪费。同时,消费者的选择也在倒逼市场升级,比如更倾向于健康预制菜,会推动企业加大研发;更关注小家电的安全性,会促使企业提升产品质量,形成“消费-市场-消费”的正向循环。
从街角的外卖柜到家里的厨房,从手机上的外卖软件到社区里的生鲜店,告别外卖依赖的过程,其实是消费回归理性、生活重拾温度的过程。下一站赛道的机遇,早已不是“要不要参与”的问题,而是“如何抓住”的问题——对企业来说,是贴合需求与政策的创新;对创业者来说,是扎根社区的精准服务;对消费者来说,是选择更健康、更自主的生活方式。当多方力量汇聚,不仅能决胜这一赛道,更能构建一个更有烟火气、更可持续的餐饮消费生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