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我不想去学校了。”
当这句话从孩子口中说出,很多家长的内心世界会瞬间崩塌。
随之而来的,是愤怒、是焦虑、是难以置信:“我付出这么多,你怎么能说不去就不去?”
于是,一场拉锯战开始了。讲道理、发脾气、苦苦哀求,甚至强行把孩子送到学校门口……
试过所有方法,换来的却是孩子更加紧闭的房门、日夜颠倒的作息、以及那双永远离不开手机屏幕的眼睛。
![]()
亲子关系,在一次次冲突中降至冰点。
请先深呼吸,告诉自己:您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孩子的问题也并非无解。
在鱼和海教育,我们见证了无数个类似家庭,从绝望的泥潭中走出,重建亲密的亲子关系,并最终引导孩子找回学习的动力和生命的活力。
一、鱼和海教育的指导优势:为什么我们能做到“不逼不比”却有效?
当孩子出现严重厌学、拒学等情况时,问题的根源往往不在“学习”本身,而在于孩子内心的“生态系统”失衡了。
就像一棵树枯萎,问题可能出在根部、土壤或环境,一味地给叶子浇水是无效的。
鱼和海教育的核心优势,就在于我们擅长进行“系统性修复”。
![]()
1. 专业的深度归因,从“症状”看到“根源”
很多家长只看到孩子“拒绝上学”这个行为,但我们会看到行为背后的深层动因:
可能是巨大的学业压力,让孩子产生了“习得性无助”,认为自己再努力也注定失败。
可能是人际关系困扰,在学校被孤立、排挤,甚至遭遇校园霸凌,学校对他而言成了“危险之地”。
可能是亲子关系长期紧张,家庭无法成为他的情感港湾,内心的能量早已耗尽。
也可能是内在驱动力的丧失,他不知道自己为何而学,人生失去了方向和意义感。
2. 线上指导模式的独特便利性与私密性
对于正处于心理敏感期的青少年来说,面对面咨询有时会让他们感到羞耻和抗拒。
而鱼和海的线上指导模式,恰恰打破了这一障碍。
孩子更放松: 在自己熟悉、安全的环境里,通过视频或语音与导师交流,孩子的防御心理会大大降低,更愿意敞开心扉。
家长更方便: 您无需奔波,利用晚上或周末的碎片化时间,就能接受到专业指导。这对于工作繁忙又要照顾孩子的家长来说,是极大的便利。
过程更私密: 保护了家庭的隐私,也维护了孩子的自尊心。
3. 完整的服务流程,陪伴家庭打“持久战”
调整严重复杂的青少年心理问题,绝非一两次谈话就能解决。
鱼和海教育为此构建了一套科学、完整的服务流程:
初期评估: 全面了解家庭情况,明确核心问题。
方案定制: 由资深家庭教育指导师牵头,制定个性化的、分阶段的调整方案。
阶段性复盘: 定期回顾进展,总结经验。
![]()
二、家长应该如何支持孩子?
1. 不追问,不指责,先接住孩子的情绪
当孩子表达出厌学情绪时,他最不需要的就是一番大道理和“为什么”。
他的内心正被沮丧、无力、恐惧等情绪填满。
此时,任何逻辑层面的说教都是无效的,甚至会激化矛盾。
错误做法: “你为什么不去?老师又批评你了?是不是又玩手机了?”——这是追问和指责,会把孩子推得更远。
正确做法: “看起来你最近真的很累,很烦。”或者简单地说:“嗯,妈妈/爸爸听到了。”然后给他一个拥抱,或者静静地陪他坐一会儿。
当孩子的情绪被最亲的人看见和接纳时,他内心的压力就有了一个释放的出口。
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
只有当孩子感觉你是和他站在一起,而不是和“问题”站在一起时,他才会愿意对你打开心门。
![]()
2. 不逼学,不安排,让孩子先找回生活节奏
孩子厌学,本质上是他的“心理能量”耗尽了。
此时,如果家长还强行把他按在书桌前,或者把他的时间安排得满满当当,只会加速他的崩溃。
错误做法: 制定严格的作息表,没收手机,逼他看书做题。
正确做法: 暂时给学习“按下暂停键”。允许孩子有一段“休养生息”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把重心从“学习”转移到“生活”。邀请他一起做顿饭、散散步、看一部他喜欢的电影。目的是让他重新感受到生活的烟火气和掌控感。
这是一种“系统重启”。通过降低一切外部压力,让孩子被压抑的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对自己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在生活小事中慢慢恢复。
当他能掌控自己几点起床、吃什么、做什么时,他对自己人生的掌控感才会慢慢回来。
3. 不比较,不施压,用小进步攒信心
“你看隔壁家的XX……”这句话是亲子关系最大的杀手之一。
对于已经自我否定、信心全无的孩子来说,比较就是在他伤口上撒盐。
错误做法: 用“别人家的孩子”来刺激他,或者不断强调“你再不回学校就跟不上了”、“考不上好大学一辈子就完了”。
正确做法: 彻底放弃所有横向比较。把目光从他身上移开,转而关注您自己的情绪和成长。同时,敏锐地发现并赞美孩子的任何微小进步。比如,他今天比昨天早起了10分钟;他主动收拾了碗筷;他和你多说了两句话……真诚地告诉他:“宝贝,看到你今天……,妈妈真的很开心。”
这遵循的是“积极强化”原理。
持续、真诚的正面反馈,会像一砖一瓦,慢慢重建孩子坍塌的自信心。
他会从这些小小的肯定中确认:“我好像也没那么糟”、“我是被爱着的”、“我做得不错”。
![]()
4. 不催促,不强迫,陪孩子慢慢靠近学校
当孩子在您的支持下,情绪逐渐平稳,生活有了基本节奏,自信心有所恢复后,回学校的议题才可以被小心翼翼地提起。
但切记,这依然是一个“引导”而非“推动”的过程。
错误做法: “你休息够了吧?下周必须去上学!”
正确做法: 创造与学校温和的“连接点”。
比如:
邀请和他关系好的同学来家里玩,或一起出去运动。
在非上学时间,陪他到学校操场走一走。
和班主任沟通,希望老师能给孩子打个电话或发个信息,表达关心和想念(前提是孩子不反感)。
提议:“咱们要不要试试,明天就去学校旁边你喜欢的奶茶店坐坐,不进去?”
通过逐步、温和地接触与学校相关的积极元素,慢慢消除孩子对学校的恐惧和抵触情绪。
整个过程必须由孩子主导节奏,让他感觉是“我自己想回去看看”,而不是“被你们逼回去的”。
![]()
三、从对抗到同行,爱是唯一的答案
孩子的厌学,是一个家庭改变的契机,而不是一场灾难。
它是在用一种极端的方式提醒我们:旧有的教育模式和亲子互动,需要更新了。
鱼和海教育坚信,每一个“问题”孩子的背后,都是一个渴望被理解和帮助的灵魂。
我们无法通过制造更多的压力来解决压力造成的问题。真正的解决之道,在于回归到爱、理解与专业的方法。
不逼迫,是不让焦虑成为压垮孩子的最后一根稻草;不比较,是让孩子知道,他的价值无需通过他人来证明。
这条路或许漫长,但请您相信,当您选择成为孩子温暖的港湾时,改变就已经开始发生。
鱼和海教育愿意用我们的专业与经验,陪您一起,静待花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