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都市与田野齐飞,咖啡共青菜一色”。
——女同事说
![]()
点赞、推荐,顺便★标俺们
四舍五入做新东方精神股东!
国庆结束,带着对假期结束的不舍,大家纷纷坐上了返工的交通。
![]()
图源:小红书
但有一批人,却是反向回到农村。
“城市套路深,我要回农村!”这句曾经带着几分调侃的话,在当下已成为了一些人的真实选择。
最近,互联网上涌现了一批逃离城市、回到农村的年轻人。
他们有人玩起了抽象,将乡村生活过成了滚烫生活,灰头土脸累得要死但又很嗨;有人清北毕业,不顾劝阻决心回到村里创业;还有人扎根公益,在村里教孩子AI,给乡村教育带来了新的希望······
![]()
图源:小红书
这群正用自己的行动,书写着一种新型的农村生活的人,就是:村漂。
01
回村基础,村漂就不基础
提起村漂,大家其实各有各的“漂法”。而如果说不基础的,那江浙沪村漂申请出列。
当看透了城市繁华的背后,是积重难返的疲惫,这群原本在江浙沪打拼的人,毅然决然地提起行李箱,搬到了江浙沪的农村里生活。
博主@小树林就居住在离上海40km外的农村,她用2500块,租下了一间稻田小屋——而同样的价格,在上海市中心恐怕只能租一间不到10平米的隔断房。
在上海的农村,她每天看小猫爬架、看小狗在林子撒欢;在田边纳纳凉,随手摘个菜再做个饭;硬是把平凡的日子都过成了度假日。
看似和其他回农村的生活没啥区别是不是?实则不然。
地理位置不基础,是其一。江浙沪村漂的农村,多坐落于郊区。避开了市区的车水马龙与喧嚣纷扰,时这份乡野感又没与城市彻底脱节。
从距离上看,从杭州周边的村子开车到武林广场也不过半小时,上海青浦的农家院到虹桥枢纽也就四十分钟车程,想逛商场、看展览,周末抽半天时间就能往返,完全不用为了享受自然而牺牲城市的繁华。
![]()
图源:小红书@小树林
村漂内容不基础,是其二。一边是都市的精致生活,一边是农村的舒适惬意,江浙沪的村漂,更像是在城乡混血的独特土壤里生长出的新群体:
有的江浙沪村漂,在农村里组建起数字游民社区,有人上午在村里远程工作,到了中午还能去田埂上走一圈,顺手摘把农户种的丝瓜青菜;
有的在农村打造出了一家又一家ins风的“稻田咖啡”,让游客品味咖啡的同时看着风吹麦浪,享受着咖啡的醇厚与泥土的清新;
还有人将老房子改造成工作室,一边做工艺,一边拍视频做起了自媒体博主······
![]()
图源:小红书@Anson扑克脸
可以说江浙沪的村漂,是“都市与田野齐飞,咖啡共青菜一色”。而有批年轻人村漂,却选了更僻远的大山,把新鲜活力种进了乡土里。
《村漂“飘”了》开放麦里的王大毛,曾是一名北漂;因为厌倦了城市生活,她与伙伴租下了乡村的一处庭院,开启了自己的村漂生活。初来乍到,她们要打井解决用水,追着垃圾车倒垃圾,盼着卖菜卡车补给。
![]()
图源:故事FM
但她们发挥所长,整修老院、运营账号,召集义工与体验者,还设“工分”让村民参与。一年来,村里多了小卖店、豆腐坊,活力渐显。
虽偶尔想念城市便利,可看着乡村的新变化,听着村民的认可,王大毛觉得这份意义远超从前,在这里,她不仅找到生活的自在,更收获了前所未有的价值感。正如她说:
“我们在村里的故事太多,遇到的人也太多,每个节日都是全村一起欢度的,在村子里的时间,我们收到了客人的认可,村民的喜爱,政府的关注,媒体的瞩目,从没有觉得自己这么有用过。”
还有深耕于乡村研学的汪星宇,他曾是手握复旦与纽约大学文凭、录过 20 多档综艺的高材生,却在 2017 年一头扎进乡村。
2018年,他创办了一个公益项目,专门资助贫困县乡的孩子到城市去旅游,带领他们去体会各行各业的工作,看见不一样的世界。
很多孩子结束这趟旅程后,因为人生有了新的目标,开始不再厌学,认认真真地听课,希望未来靠自己的力量,走出大山。
有的村漂,是奔着乡野的宁静而来,想躲开城市的嘈杂;有的村漂,却带着沉甸甸的心意留下,一头扎进公益与教育里。
可不管是哪一种,他们都在农村的日常里:看朝阳升起时忙碌,待夜幕降临时围炉聊天,一点点找寻着生命本该有的意义与分量。
02
村漂,当代青年的精神自留地
曾在北上广深漂泊的年轻人,大多尝过被工作推着走的滋味,做着不喜欢的方案,为了KPI牺牲周末,连爱好都成了奢侈。
那为何不去尝试下新的生活方式呢?
于是,怀着疗愈自我的心态,他们主动按下重启键,成为了一名村漂。
![]()
图源:小红书@Dnegik陳
博主@Dnegik陳在长沙郊区租下了一间在干净的院子,添置了新的家具;搬来以后,周边的村民也与自己熟悉起来:去左边的叔叔家摘菜、去右边的邻居家换咸菜;就连房东姐姐看见焕然一新的老房,也不由得赞叹起来。
村漂对她的治愈,是在打理院子、邻里往来间卸去疲惫,于土地与天空的相拥里,寻得内心的踏实与平静。
小蛋曾是一位带货主播,从前她看着屏幕上的流水几千块地跳,卖出一件又一件货,心里却空落落的。看得见摸不着的虚拟数字,如同她的生活一样虚无。
偶然的机会,她来到了大理。在火把节上,她被村民泼松香,同村民点火庆祝节日;在当地的咖啡店,她开始学习拉花,哪怕拉出丑丑的样子,也能乐此不疲地做一杯又一杯······
这些细碎的小事没有亮眼的数据,却给人带来实感。她不再执着于找寻本就虚无飘渺的意义,而是明白自由与快乐是认真过好当下的每一刻 。正如她说,
“我觉得一切都很落地,这种踏实的感觉,好像慢慢浇水把我浇活了。我以前一直在寻找一个标准的答案,可是我越找,就越找不到。现在我突然明白,自由跟快乐其实不是自媒体上的骑马登山、旷野奔跑的照片,而是每一件实际的小事。我发现,只要我认真地生活好每一个当下,未来的我一定会快乐大于悲伤。”
还有人的村漂,是在与当地的村民、老人的相处里,感受到人性最质朴的一面。
回到重庆小山村的程中坤,回到家乡做起短视频,无论是穿高跟鞋扭腰,还是跳广场舞,这些村里的老人即便不了解他在干什么,仍热情地配合着出镜。
他说,村里的人淳朴互助,老人们也永远将他看作小孩子,在这样的环境里,他才有勇气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
这些村漂故事里,藏着年轻人对自我的重建。
他们并非逃避躺平,而是试图在乡村,或找回生活的掌控感,或扎根具体的美好,或被质朴人情温暖。最终都在与乡土的联结中,治愈了城市生活留下的焦虑空虚,重新看见生活本真的模样。
03
新农村·在途中
当然,村漂的意义不止于年轻人对自我的疗愈与发掘,于农村而言,这份意义更为非凡。因为这群年轻人书写着新的乡村叙事,让农村与时代脚步紧密相连,而非渐行渐远。
抖音博主 @精灵球收七龙珠与志愿者团队,曾在农村发起一场特殊的助浴活动。深入乡村后他们才发现,许多孤寡老人竟面临着半年难洗一次舒服澡的困境:
有的老人因家中没有稳定热水,只能早早把水端到屋外,靠太阳慢慢加温;有的缺乏洗澡设备,只能一勺勺将水舀进灶台加热,既费力又难控水温;还有老人因手脚不便,连擦拭后背都成了难事,洗澡渐渐成了生活里的大麻烦。
![]()
图源:抖音
为了帮老人们解决难题,团队将配备齐全的助浴车开进山村。车里的热水稳定充足,志愿者们耐心地帮老人冲洗、擦拭身体。还有老人在洗完澡后,拉着志愿者的手反复追问:“你们下次还来吗?啥时候再来呀?”
80后城市姑娘石嫣,在命运牵引下与乡村结缘。2008 年,她赴美国农场实习,接触到 “社区支持农业(CSA)” 模式,找到了知识与土地的联结,立志将其带回中国。博士毕业后,石嫣拒绝轻松的科研路,选择当农民开启村漂创办起CSA农场。
13年间,农场扩至 360余亩,培训了2100名新农人,搭建的平台还为全国提供技术与销售支持。
从嫌弃农业的懵懂学生,蜕变为以耕耘土地为荣的乡村工作者,她不仅在乡村收获爱情与家庭,更用实际行动为乡村注入了活力。
汪星宇在开放麦的分享中曾说,尽管当今《乡土中国》中的乡土社会已经解体,但农村仍在方方面面影响着中国。
![]()
图源:公众号@中国人的一天
对土地的敬畏、对人情的关注、对质朴的向往,仍在方方面面影响着当代中国。要知道,乡村曾是绝大多数中国人的根,即便城市化进程加快,它依然承载着粮食安全、生态屏障、文化传承的重要使命,是中国发展不可缺少的基石。
如今,新农业、新农村的发展正让这片土地焕发新生。越来越多年轻人返乡,将直播带货、研学体验等新形式融入乡村,让农产品走出田间、让乡村文化被更多人看见。
我们有理由相信,乡村不是过去时,而是充满潜力的未来时。
参考资料:
1.故事FM:不想再做牛马,我把自己「优化」到了乡村 | 故事开放麦

每日互动
你怎么样看待“村漂”呢?
评论区告诉我8~
面对小朋友,新东方有编程、美术、机器人、科学等素质课程,也有口才、写字、脑力、故事表演等素养课程,还有游学营地喔;
面对高中生、大学生,有留学咨询、出国考试、大学四六级、考研、专升本、成人英语;
反正,我们提供全程体系化教育教学解决方案,只要是你想学的,我们都有(嘻~)
有需要欢迎点击下方小程序,将有专人和您联系解答~
更多好看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