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动物想要在原生环境中泛滥,简直比唐僧单独取经还要难!我们不说别的,在非洲的水域中,尼罗鳄算猛的了吧,这家伙作为现存体型第二大的鳄鱼,成年体长轻松破3米,体重至少200公斤。除了体型外,它还是伏击的高手,能潜伏在岸边的水下长达半个小时,再加上浑浊的河水,就这隐蔽程度,河边喝水的动物几乎是无法察觉的,一旦动物放松警惕,结果就是这样的:
![]()
靠着体型和偷袭,就算是反应迅速的猫科动物有时候都得着它的道,比如猎豹、花豹等猫科动物就没少吃它的亏,就算是草原之王狮子面对尼罗鳄也得提起十二分的小心,渡河时狮子就怨自己没多长几条腿,即便是在岸边的浅滩上,成年尼罗鳄面对狮子,也能做到以一敌二,不落下风。
就是如此强悍的尼罗鳄照样无法在尼罗河、马拉河等原生水域中泛滥成灾,这倒不是因为尼罗鳄繁殖能力差,它一年至少繁殖一次,如果一年中出现两次旱季,就能繁殖两次,一次就能产下平均50枚卵,这个繁殖力对于大型动物来说已经是相当的可以了。
![]()
但是,这些卵能够成功孵化的也只有10%左右,这也不是因为尼罗鳄没有孵卵的习性,而是因为偷蛋的贼太鸡贼了,在尼罗鳄卵的天敌中,最大的当属尼罗河巨蜥了,它总是会在尼罗鳄产完卵回到水中时悄悄的扒开蛋窝,连吃带拿,几次下来,里面的蛋就损失惨重了。
好不容易在尼罗鳄不时的守护下,有少量的蛋孵化了,小鳄鱼们回到水中,它们会面临另一个挑战,那就是干旱。尼罗鳄的产卵是在旱季,卵孵化后旱季还没结束,小鳄鱼们必须跟着成年尼罗鳄去寻找新的水体,在这个过程中,许多小尼罗鳄会脱水而死。除了小鳄鱼,旱季同样也能带走许多成年鳄鱼的生命。
![]()
上面这些条件共同作用下,尼罗鳄的种群数量是非常稳定的,再加上人为的捕杀(鳄鱼皮和肉)以及一些水利工程的建立(比如阿斯旺大坝的建设就对尼罗河流域的尼罗鳄形成了威胁),让尼罗鳄的数量逐渐的下降,虽然如今的尼罗鳄依然是无危物种(LC),但事实上它们别说泛滥了,就连维持原本的种群数量都有些吃力。
我们言归正传,食人鱼虽然也非常强悍,但是它想要在亚马逊河中泛滥的难度犹如登天,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不妨先来简单的了解一下食人鱼,然后再看一下是什么制约着食人鱼的泛滥?
![]()
食人鱼有多厉害?
许多朋友了解到食人鱼是通过一部电影,在电影镜头中,食人鱼长着一张不太像鱼类的利齿,成群结队,一旦遇到活物会迅速的啃到只剩下白骨。都说艺术来源于生活,食人鱼的电影也是如此,虽然现实中的食人鱼没有这么恐怖,但也绝对可以让人望而生畏。
首先,食人鱼并不是单一的某一种鱼类的名字,而是锯脂鲤科锯啮脂鲤属、臀点脂鲤属、尻锯脂鲤属和锯脂鲤属,这四个属下约41种鱼类的统称,这些鱼类基本上都生活在南美洲的淡水流域中,其中以尻锯脂鲤属下的银光水虎鱼和臀点脂鲤属下的纳氏臀点脂鲤(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红腹食人鱼)最为知名和凶猛。下面我们就以红腹食人鱼为例看看它到底有多厉害?
![]()
红腹食人鱼
早在2013年圣诞节,在阿根廷罗萨里奥的巴拉那河中发生了一起食人鱼恶性伤人事件,在这场事件中,有七十多人被食人鱼不同程度的咬伤,其中有几名儿童都被咬掉了部分的手指或者脚趾,而这场事故的罪魁祸首就是红腹食人鱼,这个体长平均只有22厘米左右的“小家伙”。
除此之外,曾经有人做过食人鱼吃牛实验,将一头成年的牛(死亡)扔到食人鱼密集的地方,仅仅过去了不到两个小时,牛就被啃的只剩下了骨架,而这群食人鱼同样也是有着鲜红腹部的红腹食人鱼。它之所以能够如此的强悍,一方面原因是它具有一口锯齿状的牙齿,非常的锋利,适合啃咬和撕裂,一方面原因是它们属于高度群居的鱼类,一旦看到它们就是少则几十只,多则上百只的大群,拥有着如此锋利的牙齿,再加上一大群,这就是它们的强悍的底牌。

如此强悍的食人鱼为何泛滥不了?
我们关注一种凶猛的动物往往会放大它凶猛的那一面,事实上,就算是强悍的红腹食人鱼也有明显的缺点,那就是它们特别的胆小和谨慎,早在2005年,一篇发表在《生物学简报》上的学术论文就对红腹食人鱼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科学家们将一些食物扔到水中后,它们是会快速的躲避的,而不是一窝蜂的冲上去,等到水面归于平静后,它们才小心的靠近,不断的试探,最终开吃。
如果是活物不断的挣扎,它们通常是不会靠近的,而我们上面提到的2013年的那次袭击事件,根据调查人员的分析,应该是上千人下水后导致水溶氧过低,同时水温较高导致的。正是因为这种性格,食人鱼在南美淡水流域中,其实通常都是吃吃小鱼虾,外带吃一些植物性食物,安安稳稳的。(食人鱼基本上都是杂食性的,而不是纯正的肉食性)
![]()
除了性格外,还有两个重要的因素制约着食人鱼:
第一个是天敌。尽管食人鱼有着锋利的牙齿和群居的习性,但它们在原生水体内是有天敌的,而且不止一种,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有五种:巨獭(直接追着食人鱼群跑,抓住一条抱着就啃)、鳄鱼(防御拉满,食人鱼无法破防)、电鳗(远程集体打击,一放电就有一群食人鱼飘上水面)、亚马逊河豚(体型绝对压制且群居)以及鸬鹚(稳准狠,叼住就跑)。在这些天敌的压制下,食人鱼毫无泛滥的可能性。
![]()
第二个是繁殖。一个物种想要泛滥,先决条件之一就是繁殖能力要足够的强,从这个角度来看,食人鱼似乎具备这个条件,毕竟它一次就能产下上千颗卵。但繁殖能力不仅仅要看数量,还要看成活率,而食人鱼就是在这个方面拉垮的。
食人鱼的产卵期通常是雨季,这放在其他地方没毛病,但是放在热带雨林气候居多的南美洲就是个大问题了,雨季造成了河水频繁的泛滥。尽管食人鱼产卵前会做一个用沉积物搭建而成的碗状的巢(尺寸通常是5*15厘米,深度5厘米左右),然后将卵产在里面,但在泛滥的河水面前形同虚设,大量的卵会被冲走,导致了卵的孵化率非常的低。
![]()
食人鱼其实是一种被过分夸大的动物,它虽然吃肉,但却是杂食性鱼类,虽然长着利齿,但却胆小谨慎,虽然也吃大型动物,但以漂浮在水上的尸体为主,虽然群居,但在原生环境中天敌众多,再加上鱼卵的孵化率低,所以,它们能维持种群都不太容易,泛滥就不用想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