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八月初七天气,成了老乡们议论的热乎事儿。
![]()
老辈人常说“冷不冷,就看八月初七”,这句农谚传了上千年。
北方讲“八月初七晴,冬天暖如春”,南方有“露水重,正月冻”的讲究。2025年这日秋意浓,草尖露水多不多?北风刮不刮?
成了大家眼里的“冬寒信号”。农谚准不准?2020年八月初七下雨,那年冬天确实冷得打颤。
![]()
可专家说,单看一天天气太片面,冬季冷暖得看大气环流、海温这些大因素。
近20年暖冬概率70%,但寒潮说来就来,2023年12月降温20℃就是例子。山东菜农老李蹲在大棚边说:“俺们看农谚定覆膜,更信15天天气预报。”华南种柑橘的张婶也犯愁:“农谚说露水重正月冷,今年该提前搭防霜棚不?
”气象专家解释,秋季冷空气早动,可能让冬季冷涡更“凶”,但全球变暖下,冷冬也可能“冷热蹦跶”。
![]()
2025年冬至在农历十一月初一,老话“冬在头,冻死牛”,这说法灵不灵?有人信老理儿:“老祖宗看了几百年,总有点道理。
”有人犯嘀咕:“现在气候变了,老经验还中用不?
”中国农科院提醒,北方冬麦区该看降温调播种深度,南方果树得防农谚说的“冻雨期”。北京市气象台张工说:“农谚是补充,穿衣采暖还得听权威季度预报。”冷不冷,就看八月初七,冷不冷,老辈人就靠这个琢磨冬。
![]()
可现在科技发达了,手机上能查40天预报,谁还光看老黄历?但农谚里藏着智慧——提醒咱多瞅天、多留意自然变化,这比啥都金贵。
各位老乡,你家那片八月初七啥天气?留言说说往年准不准。
具体冬季冷暖,还得等11月国家气候中心的正式说法。
不管暖冬冷冬,提前备足煤、搭好棚、检查水管,总不会错。农谚是老祖宗的观察本,科学预报是现代的指南针,俩都得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