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冬季冻不冻,就看九月廿六”,今日九月廿六,今年冬天是个寒冬吗
#11月·每日幸运签##我在头条晒家乡#
民间有句老话叫“冬季冻不冻,就看九月廿六”,今天是农历九月廿六(2025年11月15日),这句农谚再次引发人们对今冬气候的讨论。从气象科学到传统智慧,关于寒冬的预测其实暗藏玄机。
![]()
一、农谚背后的气候密码
“九月廿六晴,冬雪堆满庭;九月廿六阴,冬衣压箱底”这类农谚在华北、黄淮地区流传甚广。中国气象局高级工程师王秀荣指出,这类谚语源于古代农民对物候的观察积累。农历九月末正值霜降与立冬之间,此时西伯利亚冷空气开始活跃,若九月廿六前后出现明显降温或降水,往往预示着冷空气南下频繁,冬季可能偏冷。2020年农历九月廿六全国大部晴好,当年冬季确实出现“暖冬”;而2018年同日多地降雨,随之而来的便是2018-2019年冬季的强寒潮。
二、今冬气候的科学预判
根据国家气候中心最新预测,2025-2026年冬季受中等强度拉尼娜现象影响,我国中东部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1-2℃的概率较大。特别是华北、东北地区,12月至次年2月可能出现阶段性极端低温。这与民间“寒冬”预测不谋而合——当前内蒙古东北部已出现较常年提前10天的初雪,黑龙江漠河气温跌破-20℃,均释放出低温信号。
![]()
不过气象专家也提醒,全球变暖背景下极端天气频发,传统农谚的准确性正在降低。例如2023年九月廿六南方阴雨北方晴,最终冬季却呈现“北冷南暖”的分化格局。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李保国团队研究发现,近30年农谚预测准确率约为65%,需结合现代气象数据综合判断。
三、寒冬预警下的民生准备
面对可能到来的冷冬,各地已启动应急预案。北京市政部门对2000余个老旧小区完成供热管网改造,东北三省储备融雪剂总量同比增加15%。农业方面,农业农村部发布《冬小麦抗寒防冻技术指导意见》,建议黄淮海麦区适当晚播以防冻害。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冬季能源供需形势依然紧张。国家发改委数据显示,预计天然气消费量将达1800亿立方米,同比增长6.7%。煤炭主产区山西、陕西已提前落实4.5亿吨保供产能。电力部门预警,若出现持续性极寒天气,局部地区可能启动有序用电方案。
四、历史寒冬的现代启示
回顾本世纪几次著名寒冬,2008年南方雪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516亿元,2016年“霸王级”寒潮使广州出现建国以来首次降雪。这些极端案例暴露出城市基础设施的脆弱性。同济大学防灾研究所模拟显示,我国北方城市供热系统在-25℃持续低温下存在15%的失效风险。
相较而言,北欧国家应对严寒的经验值得借鉴。瑞典斯德哥尔摩冬季平均气温-3℃却鲜有交通瘫痪,其秘诀在于道路预撒防冻液、建筑三重保温窗等“主动防御”措施。我国青岛等地已试点推广相变储能供暖技术,可在-30℃环境下保持室内18℃恒温。
![]()
五、个人御寒的智慧选择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议,寒冬需重点防范心脑血管疾病和呼吸道传染病。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主任马长生教授提醒,气温每降低1℃,心梗发病率增加2%。建议老年人遵循“慢起床、晚出门、多层穿”原则,年轻人则应避免“要风度不要温度”的着装方式。
智能穿戴设备成为新御寒利器。某电商平台数据显示,11月以来石墨烯发热马甲销量同比增长300%,可充电暖手宝搜索量上升450%。气象学家建议公众养成查看“体感温度”的习惯——当风速达6级时,-5℃的实际气温体感接近-15℃。
![]()
从古人的观天经验到现在的数值预报,人类对冬季的预判始终在传统与科学间寻找平衡。或许“九月廿六”的真正价值,不在于它能否精准预测寒冬,而在于提醒我们:面对自然规律,既要传承智慧,更需科学应对。这个冬天,你准备好迎接挑战了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