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着历史学古诗,今天看的篇章为 《题西林壁 》 。
《题西林壁》是宋朝诗人苏轼所作的七言绝句。
苏轼精通各种学问,写诗好,和黄庭坚合称“苏黄”;写词好,开宋词豪放一派,和辛弃疾合称“苏辛”;写文章好,和欧阳修合称“欧苏”;书法好,与黄庭坚、米芾(fú)、蔡襄(蔡京)合称“宋四家”,画画也好,是北宋文人画的掌门人。
![]()
苏轼少年得志,21岁考中进士,可到了中年,人生开始颠簸不顺。
宋神宗时任命王安石为宰相。王安石大力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史称“王安石变法”。改革措施中有些行不通,苏轼提了不少反对意见,结果被改革派罗织罪名,说他不忠,在御史台关了一百多天,差点儿丢了命。幸好宋朝有不杀士大夫的传统,他最终逃过一劫,被贬官黄州。
后来,皇帝换了,王安石这一派新党也被打压下去。可这时苏轼又说,王安石的一些做法并没有错,于是他又成了保守派的打击对象。新党觉得他旧,旧党觉得他新,他在两派之间起起落落,先后贬官黄州、惠州、儋(dān)州。
可苏轼心态特别好,一路走一路吃,在黄州发明东坡肉,在惠州吃荔枝,在儋州吃牡蛎,吃出了好多传世名菜。
这首《题西林壁》就和苏轼的经历直接相关,也和他的心态直接相关: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岭是起伏相连的山,峰是高而尖的山头。“横看成岭侧成峰”是互文,可以理解为,从不同的角度看过去,庐山有的时候起伏连绵,有的时候又山势峥嵘。
所以整首诗翻译过来就是:
从正面、侧面不同的视角看,庐山有时连绵起伏,有时头角峥嵘。从远、近、高、低各处看,庐山都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姿容。
之所以辨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正身处庐山之中。
唐诗以情胜,宋诗以理胜。
苏轼通过庐山讲了一个道理: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所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要想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就必须摆脱主观成见。
这就是本诗中的“即物说理”。,这就是宋朝人的理性。这种理性,不仅属于朱熹这样的哲人,也属于苏轼这样的诗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