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话剧《守望》
北大荒的青春之歌
曾获2019年哈尔滨青年戏剧节“最佳青年戏剧奖”的中国首部青年志愿垦荒史诗舞台剧《守望》官宣定档,将于2025年10月14日至16日在哈尔滨青年宫重磅回归。此次由哈尔滨师范大学传媒学院表演艺术专业学生参演,恰逢中国青年志愿垦荒运动70周年,以青春之力演绎先辈故事,在黑土大地唱响跨越时空的青春之歌。
![]()
![]()
当荒原上飘起了一支支青年垦荒队的旗帜,千年的北大荒似乎从睡梦中醒来。
1955年9月10日,从北京青年志愿垦荒队队长杨华带领67名北京青年打响 “开荒第一犁”,到天津、河北、山东等地 2602 名有志青年陆续奔赴荒原;从“蚊虫三害”的日夜侵扰,到零下严寒中“雪花汤就冻窝头”的生存考验;从狼群夜袭时的篝火御敌,到三年开荒6.3万亩、产粮3000吨的惊人成就,舞台上的每一幕都源自真实的历史印记。
![]()
1955年8月30日,在北京工人俱乐部礼堂,团中央、团北京市委组织各界团员、青年1500余人为志愿垦荒队举行隆重的欢送大会。
11月4日,天津东郊高庄子乡团总支书记杜俊起带队的天津青年志愿垦荒队接过垦荒队旗,出发奔向萝北荒原;
11月8日,首批河北省青年志愿垦荒队出发,开赴黑龙江省萝北县;
12月27日,街道干部、复员军人梅树生带队的哈尔滨青年垦荒队也抵达了这片冰封雪冻的大地;
1956年4月20日,山东省908名垦荒队员分三批来到北大荒……
自1955年起,北京、天津、山东、河北、哈尔滨等五省市有志青年共计2602名,在萝北荒原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垦荒战斗,他们都是如今的北大仓共青农场的奠基人。
我们愿做一名垦荒者
让我们
以百倍的勇气和毅力
向困难进军!
不仅用言词
而且用行动
说明我们是真正的公民!
在我们的祖国中
困难减一分
幸福就要长几寸,
困难的背后
伟大的社会主义世界
正向我们飞奔!
1955年11月,当著名诗人郭小川满怀激情写下这首长诗的2个月前,一支由67名北京青年组成的志愿队早已开始向荒原进军。
![]()
“早起三点半,归来星满天。啃着冰冻馍,雪花汤就饭”。
这句垦荒顺口溜,道尽了初代拓荒者的艰辛。这些城里来的姑娘、小伙从“扶犁开荒都生疏”的新手,成长为“驾车伐木皆内行”的行家里手;他们在艰苦的劳作中享受着改变大自然的乐趣。但大自然自有它的手段。开拓者们首先遇到的是一个不大不小的麻烦——蚊虫。“一天三遍咬,蚊子、瞎虻和小咬。”蚊虫周而复始的袭扰让垦荒队员吃了不少苦。
![]()
垦荒女队员发明的防蚊虫面具
而等进入10月份,天气很快转凉了。晚上睡觉时,谁也不敢脱鞋,脱了第二天鞋子就冻得和冰坨一样,根本没法穿。很多队员手脚指甲都冻坏了,队员周俊的鞋和脚冻在一块,脱不下鞋就去烤火,烤化了一脱,十个脚指甲盖全掉了。
进入11月份,土地已经上冻,这时,吃饭又开始成了问题。因为天冷,一锅水架上干柴,一连3个小时也烧不开。蒸窝头时,下面一屉已经熟了,上面一屉却冻成了冰。吃饭的时候,一口雪水,一口窝头,艰难下咽。没有热菜,只剩下冻萝卜,用刀根本切不动,只能用斧子砍。
![]()
垦荒队员打通风雪道
除了冷,还有狼。
垦荒队到达后的第二天夜里,荒原上的狼就来“光顾”了。杨华指挥着队员们在帐篷四周点上火堆,狼群近了就打一阵枪,直到天亮狼群才撤走。打那以后,大伙都多了个心眼,会把枪和子弹放在明处,睡觉前都仔细检查门窗。
就是在这样困难重重、任务繁重、条件极其艰苦的情况下,青年志愿垦荒队愣是凭借着一腔热血,艰苦奋斗,自力更生,让荒原逐渐变成了粮仓。
![]()
在1955——1958年“八大农庄”时期,他们从零开始,开荒6.3万亩,生产粮豆3000吨。
整三年,他们没向国家要一分钱。
![]()
第一代拓荒者撒下的星星之火,不久便形成了燎原之势。
1958年1月24日,中央军委发出《动员十万转业官兵参加生产建设》的指示,开始了规模巨大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军垦移民。
从1958年3月到5月,复员转业到北大荒的部队官兵多达8万人,包括7个建制预备师,4个部队医院,其中排以上军官6万多人,加上部队非军籍人员和家属,一共有10万人,号称10万转业官兵,随之而来的还有大量机械化工具。
![]()
检修农机具的垦荒队员
以杨华他们开垦的数千亩土地为基础,新垦耕地的面积呈几何级数地扩展开去,绿色的麦垄向着天际不断延伸。后来的拓荒者在“八大庄”的基础上扩建了农场,取了一个响亮又贴切的名字:“青年农场”。
又过了10年,54万来自北京、上海、杭州、哈尔滨的知识青年来到北大荒。他们踏着前辈留下的足迹,改天换地的豪情一如当年……
北大荒上的垦荒人越来越多,但作为北大荒最早的志愿者,中国青年志愿垦荒队的青年们,永远是垦荒史上最亮眼的那颗星。
![]()
1958年10月30日,哈尔滨全体垦荒队员合影
如今,当年意气风发的姑娘小伙都已年逾古稀。他们大部分都早已经在这里扎下了根,有些已经过世了,有些还留在这片土地上,默默地守望着昔日的大荒原,今朝的大粮仓。
![]()
![]()
![]()
从左至右分别为杜俊起老人、马淑清老人、荆焕峰老人
他们成了共青农场的一分子,大荒原的一分子。70年来,他们“忍受、学习、团结、斗争”,“不向困难低头,坚决向困难冲锋”,“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换来良田数十万亩,也开启了中国现代史上青年志愿者到“北大荒”开发边疆、建设边疆的先河,在中国青年运动史上留下了厚重的一笔。
这一切,北大荒不曾忘记,我们也不应忘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