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江苏科技大学教授郭伟被警方带走。他之前的简历堪称“学术神话”:1994年陕西省高考状元、西安交大学子、德国洪堡学者、德国国家科学院高级研究员、三一集团欧洲公司总工程师、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2025年当选)、提出“李晶界密度与强度非线性关联理论”(即所谓“郭氏模型”)、发表170余篇SCI论文、手握2016年和2013年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每一个头衔都闪着金光,每一项成果都足以撑起一个学科方向,不是小牛,是大牛。
![]()
可现实一照,全是纸糊的,根据网络爆料及媒体调查,所谓的1994年陕西高考状元名字叫楚怀湘,奖项归属盛瑞传动与吴忠仪表团队,《自然·材料》从未刊登其文,三一集团查无此人,德国国家科学院官网无其名,俄罗斯工程院未公示其当选,“洪堡青年学者”更是外行杜撰。
就是靠着这张注水到荒诞的履历,郭伟骗得年薪140万元、安家费300万元、科研经费超500万元,总涉案金额近千万。
随着郭伟被查,学校紧急撤下官网信息,学生仓促转导师,一场“高端人才引进”的大戏,演成了学术诈骗现场。
首先要严正声明,江苏科技大学可不是草台班子,而是正经一本高校,有完整的人才引进制度,程序包括心理测试、档案审查、征信筛查、试讲答辩、量化打分、师德一票否决……但学院初审时,没人去查1994年陕西高考状元名单;档案审核阶段,没人核实他在德国的实际任职机构;按理说,核实相关信息,无需动用情报系统,只需打开浏览器搜索五分钟,或者发几个邮件,就能戳破泡沫。
这么多问题当初没人查的潜台词,就是你演你的天才,我签我的字,彼此心照不宣,只为完成“引进高层次人才”的指标任务。
看到这里,相信大家和我一样,心中只有一个答案,郭伟的履历真伪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学校需要他“是真的”。在当下某些高校的评价体系中,人才不是用来做学问的,是用来填表的。有没有“国家级人才”“海外高层次专家”“外籍院士”,直接关系到学科评估得分、博士点申报成功率、财政拨款额度。郭伟的简历,恰好是一张完美的申报材料模板,海外经历、国际头衔、重大奖项、高产论文,样样齐全。
![]()
所以,所谓真假,只要没人当场揭穿,就是“有效资产”。引进他,不是为了教学科研,而是为了在年终总结里多写一行“成功引进领军人才1名”。
造假,也就成了一种“刚需”。一个踏实做研究的教授,十年磨一剑,可能只发几篇扎实论文,带几个普通学生,对学校“显性指标”贡献有限。而一个郭伟式的“符号型人才”,哪怕一天课不上、一篇论文不写,只要名字挂在人才名单上,就能为学院争取资源、提升排名、完成KPI。于是,审核机制自动让位于功利计算:宁可错信十个假大牛,不可放过一个真招牌。即便事后穿帮,也早已过了考核周期,功劳记在账上,损失由学校兜底。
反正,钱是国家的,声誉是集体的,责任是模糊的。
因此,我们似乎可以得出结论,郭伟的低层次骗局之所以成立,核心在于学校主动放弃了判断权。它把学术遴选降格为行政采购,看标签下单,不验货收货。当一所大学连“此人是否真实存在”都不愿核实,学术精神早已破产。那些写在文件里的“师德一票否决”“学术不端零容忍”,在“急需人才”的借口面前,轻如废纸。
![]()
“首席科学家”郭伟栽了,但催生他的机制仍在运转。只要高校继续把人才当作装饰品而非建设者,只要评价体系继续以“帽子”而非“学问”为尺度,下一个郭伟就会换张脸卷土重来。
全文完
愿本文令有缘读到的朋友满意,如您喜欢,烦请给文章一个点赞、在看或者转发。也请关注我的头条号。
感恩生命里与你的每一次相逢,都是时光馈赠的温柔奇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