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北京清华大学,一场关于中国文明的国际学术论坛悄然吸引了西方世界的目光。来自英国的资深学者马丁·雅克,在会上说出了一段令整个西方精英阶层陷入沉思的话:“中国崛起不可怕,可怕的是,它是一个伪装成国家的文明。”
这句话一出口,瞬间在西方政界、学界和媒体圈激起巨大波澜。一方面所说的“不可怕”,是对中国和平崛起的肯定;另一方面“伪装成国家的文明”则直指中国与西方国家本质上的巨大差异。
那么,中国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存在?为什么马丁·雅克要用“文明伪装成国家”来形容中国?他到底看到了怎样的历史逻辑和文明内核,让他在79岁高龄仍活跃于中国研究第一线?
![]()
马丁·雅克的这句话并非即兴之言,而是他研究中国长达三十余年的感悟结晶。他早在2009年出版的《当中国统治世界》中就提出:中国不是西方式的民族国家,而是一个文明国家。这种文明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延续性,不依赖外来的制度框架,也不需要武力征服来维持统一。
在他看来,中国的认同不是靠肤色、语言、宗教等西方传统民族国家逻辑维系的,而是靠一种跨越朝代、族群、地域的文明认同。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直到今天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这种传承未曾中断。
而这,正是西方最难理解、也最难应对的地方。西方国家普遍是在近代民族主义浪潮中诞生的。法国、德国、意大利,都是靠统一语言、民族、边界划线建立起来的“民族国家”。他们的国家认同,源于工业革命、启蒙思想和殖民扩张的结果。
![]()
而中国的国家认同,却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诗经》和《尚书》。在这些古籍中,“中国”最初是一个文化地理概念,指的是礼仪之邦、文明之地。到了周朝,华夏成为主流政权的自称,强调礼仪制度和文化优越。
这种文化认同逐步演变为文明认同,并最终成为国家认同的根基。所以,中国人讲“国家”,不是简单的边界加主权,而是“国”与“家”的结合,是家国一体的文明共同体。
这种认同感在历史的每一次风浪中都显得格外牢固。从匈奴、鲜卑、契丹、女真、蒙古、满族,这些曾入主中原的民族,最终都被中华文明所吸收和同化。他们入主的是王朝,但融入的是文明。
![]()
正因为中华文明具有极强的包容性和吸附力,所以才出现了元朝、清朝这样的“外族政权”,却依旧以中原正统自居,继续使用汉字、科举、儒学等中原制度。
西方历史上并没有类似的现象。罗马帝国被蛮族攻破后,帝国随之瓦解,文明体系也分崩离析。拜占庭虽延续,但也只是残余。奥斯曼帝国、大英帝国,辉煌一时,却没有留下一个完整的文明共同体。
不止是历史,文明的力量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近年来,中国高铁网络在短短十余年内铺满全国,扶贫攻坚战在八年时间内让近亿人口稳定脱贫。这些看似经济成就的背后,实则是文明国家长期统一、组织强大、协调有序的体现。
![]()
中国不是靠行政命令推动一切,而是靠文明底层的社会组织模式。家庭为本,地方服从中央,社会结构稳定,语言文化统一,这种内生的秩序感,才是国家运行高效的秘诀。
在教育层面,文明的传承更是清晰可见。中国各地方言众多,但汉字却始终统一。从战国时期的小篆,到秦始皇统一的隶书,再到今天的简体字,无论是广东还是黑龙江,大家都能看懂教材、读懂新闻、写出一样的试卷。
这种统一的文字系统,加上从小学习的中华历史和传统节日,让无数中国人无论身处何地、属于哪个民族,都有共同的文化记忆和身份认同。
![]()
春节、中秋、清明,这些节日不是简单的放假日,而是文明延续的节点。每一次阖家团圆,都是对“家国一体”理念的强化。而这种理念,在西方是难以想象的。西方社会主张个人主义,强调个人自由,但也因此失去了凝聚力和统一性。
马丁·雅克发现,中国的稳定,不依赖强人政治,也不靠高压手段,而是通过“文明认同”实现的。这是一种软性的力量,润物无声,却深入骨髓。
中国的文明不仅在内部凝聚,也向外辐射。从东亚文化圈,到“一带一路”,中国通过经济合作、文化交流影响着周边国家。日韩越柬老,都在语言、制度、文化上受中华文明深刻影响。
![]()
古代丝绸之路让中国的造纸术、火药、印刷术远播西方,现代则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数字支付、绿色能源走向全球。文明的传播,不再依赖军队,而是靠吸引力。西方当然看到了这一点,却常常用“威胁论”来解释中国的和平发展。
美国曾多次试图用“文明冲突论”来理解中国,但马丁·雅克提出:中国不是要取代谁,而是提供另一种选择。
中国强调“天下大同”、“和而不同”、“美美与共”,这种理念源于几千年的文明积淀。西方社会习惯了零和博弈,却无法理解东方的共赢逻辑。对比来看,印度虽然也是文明古国,却没有形成中国这种统一的文明国家。
![]()
种姓制度、宗教分裂、语言多样,导致印度至今仍是一个多元但松散的国家。而中国则早在秦汉时期就建立了郡县制和统一的官僚体系,形成了中央集权、高效治理的传统。
这种传统延续至今,成为中国实现经济奇迹的重要支撑。其实,马丁·雅克早在本世纪初就开始频繁访问东亚,尤其是中国。
他并不是一开始就认同中国模式,而是在亲身观察、深入研究之后,逐渐意识到中国的独特性。他曾经在香港亲历家人的不幸,后续推动了当地反种族歧视立法。也正是这段经历,让他更加理解中华文明中“包容性”的真实含义。
![]()
文明国家的强大不是靠征服,而是靠吸引。马丁·雅克在TED演讲中说道,中国的崛起不是挑战西方,而是对世界格局的重新定义。这不是一个国家在扩张,而是一种文明在复兴。
他指出,中国不追求军事霸权,而是更多依赖经济影响力和文化亲和力。这和西方历史上的扩张逻辑完全不同。比如“一带一路”倡议,本质上就是古丝绸之路的现代延续。通过互联互通、设施建设、文化交流,中国把自身的发展经验分享给更多发展中国家。
这种文明输出,不是用枪炮轰开的,而是用合作铺出来的。而文明的本质,是能够跨越时代的。从大禹治水到嫦娥奔月,从愚公移山到高铁飞驰,中国人始终相信靠双手和智慧,就能改变命运。这种精神不是口号,而是代代相传的文明基因。
![]()
西方讲诺亚方舟,是靠神的指引逃避灾难;中国讲的是靠人力战胜自然。这两种思维差异,造就了不同的文明路径。
马丁·雅克之所以感到“可怕”,是因为他意识到,中国文明的这种内生力和再生力,实在太强大了。他担心的不是中国的GDP,而是中国这种文明内核一旦普及全球,将彻底刷新西方主导的国际秩序。
可怕的不是崛起,而是文明的复兴。这复兴不靠战争,不靠殖民,而靠几千年一以贯之的文化自信。如今的中国不是要挑战谁,而是坚定地走自己的路。
![]()
马丁·雅克已经看清楚,中国不是玩家,而是规则制定者。他提醒西方:别再用自己的标准审视中国,那只会越来越看不懂。
中国的文明,不是任谁定义的。中国崛起的背后,是一个绵延五千年的文明在复兴。这个文明不靠刀剑,而靠文化、不靠扩张,而靠内聚。马丁·雅克看穿了这一点,所以他提出了那个令人警醒的判断。世界也该重新审视中国,不是以对手的眼光,而是以同行者的姿态。
信息来源:
振聋发聩!英国教授马丁·雅克语出惊人:“中国崛起不可怕,可怕的是,他是一个伪装成国家的文明!”一席话警醒全球,道破了中西方本质的差异......
2025-08-18 11:31海峡新干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