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酒研究所发布了一则信息,吴向东半个月创造了两条1000万量级传播的视频。
![]()
在中国酒业,这称得上是第一人,在吴向东之前,也有企业家一头扎进了视频号,但还没有形成这样的影响力。所以问题来了:为什么是吴向东?酒业为什么至今只有吴向东?
我想到读大学时听郭德纲的相声,他那时常在舞台上常说“都是同行衬托”,这句话正适合形容吴向东。
解读吴向东1000万+现象,首要前提是理解他所处的行业生态。中国白酒,尤其是高端阵营,长期由国有企业主导。茅台、五粮液、泸州老窖等大型企业掌舵者,其身份本质是“官员型经营者”,其行为逻辑必须服从于组织规范,追求稳健与低调。
张德芹上任茅台后第一次亮相就说,不想当网红。只要他愿意,凭借茅台的影响力,他可以不费吹灰之力成为顶流网红。但是,在国企体制下,个人利益与升迁均在体制内,因此与消费者进行直接、鲜活、甚至带有个性的沟通,不是其职责所在,甚至潜藏着不可控的风险。
于是,整个白酒行业出现了一个巨大的“领袖IP真空地带”。
正是这一空白,为吴向东今年登场提供了绝佳的舞台。作为民营资本的代表,他毫无体制束缚,可以完全以市场为导向,将个人魅力转化为商业武器。试想一下,他刚刚发布视频时谈到的那些话题,“为吹牛干杯”“这么多人需要酒业,酒企搞自动化就是发疯”“怕老婆,能干惊天大事“,以及后来在视频里直接谈“大珍成为第二个茅台”等话题,任何一个国企领导人都无法公开谈及。
但吴向东能持续创造1000万+,其视频号上的视频爱心点赞都是成千上万,这更说明另外一个事情——相较于当前环境提供的利好,吴向东个人的影响力和打造话题的能力是断档式领先,才是主因。
大概有这么些:
①吴向东早就是“教父级”人物,困难周期他对行业的洞察和表达,能吸引行业关注。
②话题打造能力强,背后是敏锐的洞察、企业雄厚的实力以及扎扎实实做过,只有真实才经得起传播。
③真实之外就是真诚,吴向东诸多对谈的话题,口吻和内容尽显诚意,赢得好感和掌声。
④互联网能够传播和发酵的视频有哗众取宠类、明星、搞笑等,吴向东属于能走得更久远的那一类——情绪价值提供者,这也是爆款视频和文字的基础。
吴向东当网红,最大的获得是破圈和出圈,如果只是酒类这些人关注,意义并不大。所以当看到他最新一期千万级传播的视频,话题直至企业家群体,引发共鸣,这算是跨界收获粉丝,成功出圈了。
说到这里,对千万级视频的内容也就结束了,但我还想谈谈吴向东当网红这几个月的逻辑和目标。
![]()
吴向东的网红养成,绝非简单的流量游戏,逻辑是走的双线叙事。
明线——打造“理想型企业家”人设。他通过短视频与直播,持续向公众展现其性格(直率、敢言)、气质(成功、自信)与认知(对行业、管理的深刻洞察)。这条线旨在吸粉、建立信任与情感连接,让观众因为喜欢“吴向东”这个人,而关注他的事业。
明线是IP人格化的过程,他谈笑风生,点评行业,分享心得,成功将一个冰冷的商业帝国人格化。
暗线——串联“大商联盟”商业模式。他所有关于格局、远见和行业未来的论述背后,都若隐若现地指向其核心战略——大珍万商联盟,有签约的3000多人,还有正在观望或者等待加入的人,以及数万员工,他们需要吴向东不断输出的视频,作为销售工具也好、加油站也好,这个有确定利益的暗线,使得拥护者在“一群人一辈子一瓶酒”的价值观下,持续关注吴向东。
![]()
围绕网红这一利好企业的标签,可以大胆猜测下吴向东做这一次顶层设计的目的。
第一层:个人IP破圈。凭借“明线”内容,他成功打破行业壁垒,将影响力辐射至更广阔的C端乃至跨行业的公众领域。
第二层:品牌价值赋能。个人IP的光环迅速反哺其麾下的珍酒、李渡等品牌。
第三层:渠道引力爆发。个人信誉与品牌势能叠加,构成了对经销商最强大的吸引力。渠道资源被迅速整合,联盟势力不断壮大。
第四层:持续扩散,飞轮效应形成。联盟的壮大进一步巩固了他的产业地位,这又为他的内容创作提供了更强大的背书和更丰富的素材,从而推动飞轮旋转,开启新一轮的增长循环。
如果把当前行业比作死寂的大海,吴向东的每一则视频就像一个石子,扔下去,涟漪一层一层的扩散;不断地扔下石子,涟漪不断,自然就活起来了。
按这样持续做下去,大珍模式能够稳定,在存量市场挤压到更多品牌份额,到那时,扔下的可能就不是石子,而是深水炸弹,从更深处形成影响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