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重要时期,基层社会治理面临新挑战新要求。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不仅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工程,更是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关键举措。如何构建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成为时代赋予我们的重要课题。
党建引领是创新基层治理的根本保证。要把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完善"街道党工委-社区党委-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组织体系,推动党的组织和工作在基层全覆盖。浙江"红色物业"、北京"街乡吹哨、部门报到"等创新实践表明,只有坚持党建引领,才能确保基层治理方向不偏、重心不移,凝聚起共建共治共享的强大合力。
多元共治是创新基层治理的核心要义。基层治理不是政府的"独角戏",而是需要社会各界参与的"大合唱"。要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下的居民自治、民主协商、社会参与机制,推动业委会、物业公司、社会组织、志愿者等多元主体协同发力。上海浦东新区探索"社区治理合伙人"制度,深圳推出"民生微实事"居民点单模式,这些创新让基层治理更有温度、更富成效。
数字赋能是创新基层治理的重要手段。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快速发展,"互联网+治理"新模式为基层社会治理插上科技翅膀。杭州"城市大脑"实现"指尖办、马上办",广州"穗智管"平台打通数据壁垒,这些创新实践极大提升了治理精准化和服务高效化水平。但也要注意数字鸿沟问题,保留传统服务方式,满足不同群体需求。
法治保障是创新基层治理的坚实基础。要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完善基层治理法律法规体系,提高基层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同时要发挥村规民约、居民公约的积极作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基层治理。某地创新"社区法律管家"制度,让专业律师进驻社区提供法律服务,有效化解基层矛盾纠纷。
服务下沉是创新基层治理的价值依归。基层治理的最终目的是更好地服务群众。要推动人财物和权责利对称下沉基层,构建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江苏推行"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模式,干部下沉一线听民声、解民忧;成都探索"社区工作站"模式,实现政务服务就近办、上门办,这些创新都让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便利。
文化滋养是创新基层治理的内生动力。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道德规范、人文精神、治理智慧,发挥乡贤文化、家风家教在基层治理中的积极作用。浙江农村复兴"乡村议事厅"传统,山东打造"儒学讲堂",这些探索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治理有机结合,提升了基层治理的文化内涵。
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持续探索、久久为功。只要我们坚持共建共治共享方向,与时俱进创新治理理念、体制机制和方法手段,就一定能够构建起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宣汉县委组织部 曾俊豪)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