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科普”,你可能会想到神秘的实验室、高深的科技馆。但在淄博,科普已经化身“万能钥匙”,巧妙地嵌入了基层治理的每一个锁孔,解锁了社区生活的幸福密码。它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知识宣讲,而是化解邻里纠纷、守护老人钱袋、丰富孩子童年的贴心法宝。
11月11日—12日,“社区科普赋能基层治理主流媒体淄博行”活动举办。社区科普如何成为淄博基层治理的“金钥匙”,记者在采访中找到了答案。
第一把钥匙:从“无人管”到“有人干”,科普织密治理网络
过去,社区工作千头万绪,科普常常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如何让科普工作真正落地?淄博的答案是:把组织体系建到最末梢。
在沂源县的历山街道,每个社区都多了一个新岗位——“社区科技委员”。他们就像社区的“科学管家”,专门负责对接居民的科学需求。与此同时,张店区则将科普任务全面融入全区1192个基础网格,网格长、楼栋长们不仅调解矛盾、巡查安全,还成了科普知识的“快递员”。
![]()
“以前搞科普活动,我们得四处求人。现在,我们社区有自己的科技委员,上面还有街道科普干事统筹资源,任务明确,干活有劲!”张店区和平街道通济社区的社区工作者感慨道。就这样,一张从街道到社区,再到网格楼栋的科普治理网络被彻底织牢,解决了“有人干”的首要难题。
第二把钥匙:从“我来讲”到“你点单”,科普精准狙击痛点
组织建好了,内容如何对上群众的胃口?淄博模式的核心在于——让居民“点菜”。
“我们小区老人多,能不能讲讲怎么防诈骗?”“最近换季,孩子总感冒,有没有健康讲座?”……这些来自居民的“订单”,通过“居民点单—社区派单—科协配单—志愿接单”的“四单制”服务模式,被精准地送达专家和志愿者手中。
于是,在博山区,一份份图文并茂的科普挂图送到了老人手中,简单易懂地揭露电话诈骗的套路;在周村区,一场场“银龄科普行动”教会了老人们熟练使用智能手机,不再为扫码、挂号发愁。
![]()
科普,不再是“我讲什么你听什么”,而是“你需要什么我讲什么”。这种精准投喂,直接命中了基层治理中因知识匮乏引发的安全、健康等核心痛点,效果立竿见影。
第三把钥匙:从“室内馆”到“身边景”,科普激活治理空间
如果说制度和模式是“软件”,那么阵地就是不可或缺的“硬件”。淄博的科普,成功打破了场馆的围墙,走进了居民朝夕生活的风景里。
![]()
位于淄博老城区的齐林社区,他们创造性地将“室内馆”变成了“户外园”。一个集“八园两场”于一体的科技体验广场,成了社区居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广场上,有趣的互动器材不仅演示着科学原理,还巧妙地融入了反电诈、反邪教的宣传内容。居民在遛弯、健身的同时,就能在潜移默化中学到知识,科普真正实现了“无处不在”。
同样的,在桓台县少海社区,室外科普广场、儿童科普图书室一应俱全;在高青县,7处社区科普馆成了孩子们的周末乐园。这些遍布全市的科普公园、科普广场、科普角,如同一个个充满魅力的“社区客厅”,不仅传播了科学,更凝聚了人心,拓展了基层治理的服务半径与情感空间。
第四把钥匙:从“被动管”到“主动创”,科普培育社区特色
当科普深深扎根社区,它便开始开花结果,孕育出各具特色的品牌文化。
“源小科”“社区科普大学”“银龄数字课堂”“东岳知趣科普坊”……在淄博,几乎每个区县都有了自己响当当的科普品牌。张店区的社区科普大学年授课900余场,成为居民充电学习的“没有围墙的大学”;沂源县的“源小科”品牌矩阵,通过短视频和原创科普剧,让科学知识变得时尚有趣。
![]()
这些品牌的诞生,标志着科普已经从一项被动完成的工作,转变为社区主动创造的内生动力。居民因科普而联结,社区因科普而焕发活力,最终形成了“一社一品”的蓬勃局面。
从理顺组织体系,到精准对接需求;从建设身边阵地,到培育特色品牌,淄博的实践诉说着:当科普不再是生硬的说教,而是一种温暖的服务、一种有趣的体验、一种共同的追求时,它就能润物无声地融入基层治理,成为提升居民幸福感、安全感、获得感的“金钥匙”,开启一幅共建共治共享的美好社区新图景。
(大众新闻·鲁中晨报记者 任灵芝)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