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淄博初冬的寒风卷着落叶掠过街巷,临淄区金岭回族镇金岭南村的金岭驿“喜文化中心”却暖意融融。台上,一场由村民自编自演的喜事新办小品正在这里进行——故事里,没有漫天彩礼的计较,没有铺张浪费的排场,大家按照《村规民约》纷纷送上最真挚的祝福,笑声与祝福声溢出窗棂……
![]()
这座临淄区金岭回族镇的村庄,是淄博市最大的民族村,3000名户籍人口中少数民族占比近九成。“以前办喜事,比的是场面、拼的是钱包。”现场,一名村民回忆,几年前儿子结婚,为找符合民族习俗的场地跑断腿,光桌椅租赁和食材采购就花了近五万元,“办完喜酒,家里存折瘦了一圈,还差点因为宴席标准和亲戚闹别扭。”场地难寻、流程混乱、铺张攀比,曾是村里群众办婚礼的共同烦恼。
![]()
改变始于淄博市“文明乡风一件事”齐帮办政策的落地。村两委紧扣民族特色,把移风易俗的突破口选在了村民最关心的喜事操办上。2024年底,投资打造的金岭驿“喜文化中心”正式运营,500平方米的空间里,6个独立包间搭配可容30桌的大厅,从餐具样式到场地布置都融入回族文化元素,彻底解决了“场地难”的问题。“自运营以来,40多场婚宴在这里举办,成了村民办喜事的首选。”该村党支部书记说。
场地有了,服务更要跟上。村里组建起由老党员、退休教师组成的红白理事会,10余名成员化身“文明管家”,推行“三个必讲”“两个到位”服务。“喜事前上门,村规民约、场地补贴、服务内容讲清楚;筹备时帮着定流程、算费用,提醒抵制恶俗婚闹;婚礼当天忙前忙后,布置现场、管账房,还要当证婚人送祝福。”理事会会长拿出服务台账,上面记着每一场婚宴的细节。
![]()
真金白银的支持更让村民暖心。村里规定,在“喜文化中心”办宴的家庭,可享受2000元场地费补助。刚办完婚礼的小杨夫妇算了笔账:“场地补贴加上简约操办,比原来省了近三万元。伴手礼用咱金岭的酱牛肉和糕点,既有特色又不浪费,亲戚们都夸好。”
喜宴里的新风,正吹遍村庄的每个角落。在“邻里之家”,“五老”调解员年均化解纠纷90余起,2020年至今全村无区级以上集体访;“凉亭拉呱”让理论宣讲入脑入心,176户“好婆媳”“好邻居”的故事通过金南TV传遍街巷;村K、书画展、健步走等活动,让初冬的村庄充满活力。
一场喜宴的变化,是文明乡风的缩影。如今的金岭南村,以“文明乡风一件事”为抓手,让陈规陋习退场,让文明新风扎根,正用一个个“民生小事”的改善,绘就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
(大众新闻·鲁中晨报记者 王莉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