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你个问题:一袋面包,楼下的张老板卖20块,500米外的王老板卖10块,你会为了省这10块多走500米路吗?我赌你会。
现在换成一盒蛋糕,还是楼下的张老板卖200块,500米外的王老板卖190块,你还会为了省这10块多走500米路吗?你肯定不会。
为什么同样省10块,你的选择却完全不同?因为人们在做消费决策时,更关注数字的比例,而不是金额的大小。
举个例子,你花1万买了一套沙发,我再送你一个价值200的抱枕,你可能觉得我抠门,因为抱枕的参照物是1万的沙发,200比1万,没感觉;但如果我换个说法,你只需要加10块就能获得这200块的抱枕,你立马来了兴趣,因为参照物从1万变成了10块,花10块就能得到200的抱枕,20倍的回报率,必须拿下。
类似的营销手法,无处不在。再给你分享5个经典案例,带你洞察人性的真谛:
一、单位偏见。同样展示快递能力,与其说“处理包裹50亿件”,不如说“每秒处理158个包裹”。同样的处理量,换个单位,震撼感就截然不同。
二、核算偏见。你卖酸奶,与其说“6盒36块”,不如说“36块买4盒送2盒”。虽然价格相同,但“买赠”的形式让人感觉占了大便宜。
三、折扣偏见。同样是80块的书包,你要说“打75折”,不要说“降20块”;而800块的手表,你要说“降200块”,不要说“75折”。同样的优惠,基数不同,感知也不同。
四、赠送偏见。同样是送赠品,你说“买羽绒服送保暖套装”,不如说“买羽绒服赠送7件保暖单品”。同样是赠送,数字越具体,价值感越强。
五、对比偏见。同样是鼓励背单词,APP说“恭喜你今天背了50个单词”,就显得平平无奇;但如果换成“你今天的学习效率超过了95%的用户”,和别人对比,让你更有成就感。
所以你看,产品一样,但表达方式不一样,给用户的价值感就截然不同。你在卖什么产品?评论区告诉我,也许下期就拿你的产品当案例。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