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是清北复交这样的顶级985,还是中山大学这样的老牌985,或者是天津医科大学这样的医学类211,在25年临床医学类的录取中,无一例外全都遭遇了录取分数的大跌。像中山大学的临床专业在本省从5000位次跌到了8500位次。
要知道,在口罩爆发后,其实医学类专业是到达过顶峰的,热门医学院的分数甚至一度比新工科的分数还要高很多。比如说前两年,你想读医学本博8年、5+3一体化,那你的分数一定是顶尖中的顶尖。
25年如此暴跌,很多同学和家长就会有疑问:临床医学还能爆火吗?会是下一个土木吗?还有规划学医的必要吗?到底是危机还是转机?
首先我们要知道25年爆冷的原因,究其本质,最重要的就是三方面:
一是医学的长学制。
二是医学学习全过程学习强度较大的影响。
三是一系列的医疗改革(如三明医改),导致大家对医生这一职业未来是否还是高薪职业产生了疑问。
先来看长学制的限制。简单来说,如今但凡你想去一个地理位置还不错的三甲医院,起步的标准就是博士,所以基本上学医就默认了你必须读到博士毕业。
我们来捋一下时间线,就算每一步都衔接得特别好,医学类本科通常5年,硕士3年,博士3年,至少需要11年。而且不是说读了博士你就能当医师了,你还需要规培,因为博士毕业后还需要经历1~3年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只有通过规培后才能成为真正的医师。
一些城市(例如上海市)现在还要求专培,这么算下来,35岁之前你还真当不了独立执业的医生,而这期间我还没有去算你要经历的学业压力。俗话说“劝人学医,天打雷劈”,说的就是这个学科学得多、学得难。
除了难以外,还有求学路上的经济压力,以及来自同龄人的对比。毕竟同龄人都早已就业,都早已结婚生子,而你还在勇攀学术高峰。所以对于普通家庭而言,漫长的求学路、巨大的求学压力,最后工作还不一定能够非常顺利地衔接,归根结底,很多家庭觉得没有性价比,不敢赌了。
第三个就是医疗改革,例如三明医改,相信很多同学和家长都已经有所了解,简而言之,就是现在医务人员的薪酬不得与药品和耗材挂钩。这带来的结果,就是很多人认为未来的医生待遇必然会下降,加上刚才聊的长学制的成本投入,这使得很多家庭不得不忧虑重重:学医的时间那么长,出来了以后待遇摆明了不如以前,那还学吗?怎么办呢?
再来看,像前段时间协和“董小姐”这样的负面舆论事件发酵,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25年临床类等医学专业的招生,更深层次的是影响了医学这个行业,属于是雪上加霜。
那说完了现状,我们来说说到底该如何决策。其实老师想告诉大家,不要光看短处、光看表面。像医学的长学制,这肯定是必然的,要知道医学不同于其他行业,医学生未来是要给病人开药、做手术,对学历要求高,这是必然的。
再比如说医改,其实未必全是坏事儿,因为我们是一个人口大国,整体来看,优质的医疗资源还是很缺乏的,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对优质医疗资源的定位必然是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不能够完全市场化。
因此,医改长远来看,对于患者、对于医生、对于医院、医保基金乃至全社会都有利,一定是向着更加规范的方向去的。而且你孩子未来如果就是从一名普通医生做起,收入未必会受到影响,而随着在这条路上愈发持久的发展,改制带来的利好一定能享受到。
所以总的来讲,25年医学类专业降温是好事儿,因为之前医学的分数实在是太高了,而现在一定程度上是价值回归,更加适合那些喜欢生物、喜欢物理化学、真正对医学感兴趣的同学,而不适合那些盲目跟风的同学。只是医学赛道的个人发展上,客观来说确实战线很长,普通家庭在做选择时需要仔细研判一番。
好,以上就给大家分享的医学类爆冷的讲解分析,欢迎大家在评论区交流。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