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作家面对面-态度决定文学
冯峰对话郭再福-株洲作家郭再福访谈录
文 冯峰
访谈人:冯峰,文艺评论家,株洲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被访谈人:郭再福,诗人、作家,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
访谈时间:2024年8——10月(零星状态)
访谈背景:与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株洲作家、诗人郭再福相识、相知30年矣。他作为散发着浓郁平民写作倾向的本埠作家、诗人,先后出版了《画长城的少女》、《舒展腾飞的梦想——郭再福诗集》、《诗人十二家》、《诗词十二家》(合著)、《诗人十二家》(合著第五辑)等作品集。作为老友,我一直对郭再福的文学认知和写作态度是持肯定态度的。相反,在文学益见冷寂、益见自言自语的当下,文学的畅通表达首先取决于作家的写作态度。也就是说,文学的繁荣照见了作家的写作态度,作家的写作态度决定了文学的发展。正是在这样的一种情形之下,就有了我们的访谈录。
冯峰:再福兄,读书、写作,以及评判一个人、一篇文章的优劣,大家各持所见,主张不一。而我主张畅通表达,就像我们的访谈,自由,率性,可以有观点,但需要轻松。
郭再福:你抛出的话题很好,对于现当下的作家写作,对于文学的发展,做一些抛砖引玉的话题,是不无裨益的。
冯峰:我在给你写的几篇作品评论当中,一直强调着“平民写作倾向”话题,无论怎么说,平民写作与作家“自我”表达是并行不悖的。因此,请与你谈谈这方面的感受。
郭再福:写作和自我的关系,这是一切写作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作为一个过来人,我深切地感受到,多数作家都会有一个写作青春文学的阶段,就在于那是一个辨识自我的时期。因此,我们没必要对现在的年轻作家只把目光聚焦于自我里的那点私事而作无谓的担忧,每一个写作者需要经历这个过程。这一个过程当然可以逐步形成一个作家的写作状态或者文学态度。无论是蜻蜓点水般的轻轻触及,还是耕作不息的不懈努力,都是过程,只要自我在发展、在深化,他的写作就会随之变化。对我而言,我的写作到了今天,都只是写作的一种爱好,也可能是逐梦而行式的爱好。因为有梦,所以我坚持写作,包括到现在,我能坚持一种状态,为我喜爱的文学写作积累激情和素材。说实话,我很适意于自己的这种态度。
冯峰:写作是一种观照。观照下的人和物,自然和生命体态,都是写作物,作家的一生其实都在思考、咀嚼、表达写作物的状态,或者是对作家自身和他这一代人进行记录性、浓缩性的书写。
郭再福:我发现写作中的自我总是在扩充的,技巧、问题就退之其次了,个人私事也未必是写作的唯一主题了,写作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境界——让人遇见作家的胸襟和见识。
冯峰:通观当代以来的许多成名作家,我发现一个问题,他们之所以能够恣肆汪洋地出作品,出成果,那就是他们有深度的时代与人文关切,让文学放歌。由此,我也感觉到:写作到了一定地步,比的不是技巧,而是你的智慧和精神。作家的胸襟气度有多大,就决定他最后能走多远。古人说“文如其人”,自有其道理,你个人的旨趣、精神的境界会影响你写作的整体质量。
郭再福:依我个人看,中国人的写作,自古以来就讲究把自己的生命、自己的人生摆进作品里,如果通过一部作品看不到背后的那个人,我认为这样的文字总不是好的。以前的人,要么为君而存在,要么为道而存在,直到现在,才懂得什么叫为自我而存在了。
同时,我还认为,文学里必然是有一个自我的,这个自我需要作家去发现。只有这个“自我”、这个“个人”被发现了,写作才能说自己的话,才能谈自己的人生感受。
冯峰:你的观点是对的。物我两忘,这也是一种自我抒怀的方式。中国文学自古以来多关心社会、现实、国家、人伦,遵循传统,很少有宇宙、人生的终极追问,也很少有自我省悟的忏悔精神,转而去关注更高远的人世,更永恒的感情和精神。事实上,当下的作家以及众多的写手们其写作旨趣都在表述和传达着“该如何正确地认识自我”这样一种话题,这也就是“自省精神”,自省必然导致深刻。
郭再福:我一直认为,自言自语是文学的起点,作家个人把感受与思考注入到语言中,通过书写而诉诸文字,成为文学。我在写作中,没有任何功利的考虑,甚至不去想有朝一日能得以发表,却还要写,也因为从这写作中就已经得到快感,获得精神上某种慰藉。我的很多即兴式的诗歌(诗词)、散文写作,纯粹是为了排遣内心的寂寞,为自己而写,并不指望有可能发表。回看我的写作经历,可以说,文学就其根本乃是人对自身价值的确认,所书所写取其心性,甚而满足自我的需要,有无社会效应则是我管不着的事,再说,也不取决于作者的意愿。
冯峰:文学原本是纯属个人的事情,一生一世的观察,一种对经验的回顾,一些臆想和种种感受,某种心态的表达,兼以对思考的满足。所谓作家,无非是一个人自己在说话,在写作,他人可听可不听,可读可不读,作家既不是为民请命的英雄,也不值得作为偶像来崇拜。文学作为人类活动尚免除不了的一种行为,读书与写作都属于自觉自愿。不必载荷这么多的责任与义务。但我想说的是,既然为文,文学必然就存在于他的生命之中。因此,作为一名写作者,要有广大的心,要有精神的挣扎和超越,这是文学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的价值向度。对此,再福兄怎么看?
郭再福:当下,很多的作家,在文字、叙事、谋篇布局上,都流畅得不得了,可他就是写不出好作品,究其原因,还是自我太小、太窄,境界上不去,视野打不开。现在很多作家把写作完全变成了牟利、谋生、得名的工具,笔虽然还在写,心里对写作却是轻贱的,这样的人,是不能够写出好作品。因此我想,一种写作的质量如何,它终归是作家自我的真实呈现。也就是我开篇讲的那样,态度决定文学的发展。
借本次访谈,我还想表达一个观点,我的写作,从不刻意去追求深刻,而是持“把玩”心态,所爱所书文字属于“打酱油”级别,但这不妨碍我对写作的喜爱和追逐。我喜欢把自己活成一首诗,属于大风歌的那种。人生孰几大风歌?因此,大风歌还是要唱的,遣兴而吟,率性而文。
冯峰:文章的好坏优劣没有定性。顷刻之间成数千言,未必斐然可诵,吟得一个字拈断数根须,亦未必字字珠玑。我们欣赏的是一个人的文学态度。对一个作家来说,面对真实与否,不仅仅是个创作方法的问题,同写作的态度也密切相关。笔下是否真实同时也意味下笔是否真诚,在这里,真实不仅仅是文学的价值判断,也同时具有伦理的涵义。作家并不承担道德教化的使命,既将大千世界各色人等悉尽展示,同时也将自我袒露无遗,连人内心的隐秘也如是呈现。因此,态度之于文学,对作家来说,几乎等同于伦理,而且是文学至高无上的伦理。
郭再福:与冯峰先生聊天总是这么有趣。对于文学,我感觉时间是最好的老师。岁月凝重,文学不老。既不老,我仍要怀“掷地作金石声”、“辣手作文章赋”的理念,不断升华、深化文学艺术的造诣与经营。我有这个态度与信心。
冯峰:为再福兄点赞!
文艺评论作者简介
![]()
冯峰:湖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株洲市作家协会会员、株洲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文章创作者,不代表《湘见文艺评论》的观点和立场。
封面用字|方正字迹-曹隽平小楷-简繁
初审|王志成(实习编辑)
复审|王彦珊、肖 云
终审|何佳羽
签发|陈 彪
发稿|《湘见文艺评论》编辑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