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后,是诗人漫长的漂泊生活。诗人一家居无定止,频遭冷遇,衣食无着,心情时好时坏。杜诗中出现大量日常、琐屑的生活片段描写,以及由这种生活引发的恶劣心情。在这种生活中,前途愈来愈无指望,温情和善良也愈来愈稀见。但令人感动的是,即便如此,诗人仍然保持了他的仁爱理想和博大情怀。
在成都暂栖草堂期间,诗人写作了著名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首诗不止写茅屋怎样为秋风所破,而且写到在遭遇如此困境后周围几乎没有人对他关心,那些很有人情味的邻人没有出现,反而是“南村群童”抱茅而去。这些情节反映了诗人被社会冷落疏远、因年老力衰而遭人欺负的现实处境。
但尽管遭受这种冷遇,诗人却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吁。这种呼吁当然与诗人早期所保有的社会理想有关,但此时诗人并不是站在过去的社会批判立场上,与任何具体的政治意图无关。仅仅作为一名诗人和普通人,杜甫仍认为自己有一种责任,应当具有这样一种民胞物与的宽广胸怀。这种胸怀与诗人早期的人性关怀一脉相承,是其精神境界的进一步升华。
但杜甫此时也明显感觉到孤独,曾经给他以温暖的普通人的美好情怀不再出现在他周围。不是作为一个诗人,而是作为一个伟大的仁爱者,他感到孤独。这可能是许多人道主义者、宗教布道者、圣人曾有过的悲哀。杜甫的精神境界在此刻可能最接近一种圣徒式的宗教热忱。仁爱、对所有人的爱,这是人类最崇高的感情。尽管它所面对的往往是普遍的人性丑陋、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麻木不仁,但能否激发出这种情感还是判断一个人、一个社会、一种文明是否高尚、是否有尊严的重要标志。杜甫正是在这种处境下,从内心深处唤起了这种情感。只是并没有把它转化为一种宗教使命,因为那还需其他外在条件配合,在儒家思想体系内尚无先例可循。
来源:谢思炜《把生命托付给诗歌——杜甫诗歌十讲》,尔雅文化出版社,2025年7月版。
本文转载自“尔雅国学”公众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