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圆桌对话:医疗、医药科技创新及产业趋势|2025年36氪产业未来大会

0
分享至

9月10日,由36氪主办的2025年36氪产业未来大会在中国厦门盛大启幕。本次大会重磅携手商务部主办的“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以“精耕时代,潮涌嘉禾”为核心主题,倾力打造一场兼具国家高度、产业深度与市场热度的高规格、高价值、高影响力产业盛典。

大会紧密锚定国家战略导向与产业发展前沿,聚焦人工智能、低空经济、先进制造、新能源、大消费五大核心赛道,汇聚行业顶尖力量共商发展路径、擘画产业未来。在为期两天的议程中,大会以“产业协作链条”为逻辑主线,重点聚焦“政、资、产”三方协同机制,深入探讨如何打破壁垒、整合资源,精准破解产业发展中的痛点堵点与瓶颈制约。

36氪在产业未来大会策划了一场“医疗、医药科技创新及产业趋势”的圆桌对话,36氪主笔海若镜、厦门海沧生科总经理李晔、高特佳投资集团副总经理于建林、复健资本CFO、董事总经理张文泽、高榕创投董事总经理乐贝林参与讨论。


以下为圆桌内容,经36氪整理编辑:

海若镜:大家好,我是36氪的海若镜。今天非常高兴能有机会与大家探讨“医疗产业趋势与科技创新”,也非常感谢大家能够坚持到最后的圆桌讨论环节。从今天的议程排序或许可以看出,医疗产业并非当下最火热的赛道,但它无疑是必不可少的。因为“让天下没有治不好的病,没有吃不起的药”,是每个人都会关心的话题,也是我认为医疗产业能够穿越周期的底气所在。

今天我们也非常荣幸地邀请到了四位业界专家,与我们一同探讨这个主题。四位嘉宾对于医疗产业都有非常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所以特别期待今天大家能聊出真正的干货与洞察。

时间关系,我们直接进入第一轮问题。大家都能感受到,前三年医疗产业经历了资本寒冬,很多公司身处其中仍感不适。但今年的股市可以明显感受到,创新药、AI医疗等领域有强力反弹复苏的迹象。第一个问题想请各位先简单介绍一下自己,同时分享一下,在日常工作中是否感受到二级市场的暖风已经吹到了一级市场的募、投、管、退环节?我们首先有请李总。

李晔:主持人好,大家好。我来自厦门海沧生物科技发展公司。我们公司是国有的产业平台公司,从事园区的建设和运营、招商以及各方面的全链条、全生命周期的产业服务。

刚才主持人提到医药行业经历了三年的寒冬。我觉得,三年已经不是一个季节了,应该算是一个气候周期,是一个小的冰川期。在今年,我们感觉到确实是热风扑面,在二级市场传导过来的热度确实是力度很大。但从我们做实体产业的角度来说,我想引用最近几天比较常听到的一句歌词:“火烤胸前暖 风吹背后寒”。这个行业我觉得还是一个冰火两重天的状态。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次行业的热,一方面,我感觉到“热”是好的,因为热是由BD出海带动的,这说明中国的生物医药在研发创新方面已经是稳居在全球的前列了。这应该是持续的利好。但是另一方面,我觉得这个热度来源还是比较单一。就整体产业来说,经过了“冰川期”,冰冻三尺,还有很多的问题有待解决,还要在艰苦当中继续努力。譬如,我们到现在还没有建立起来多层次、多元化的支付体系,实体产业的产品在国内市场现在还没有很好的出路;另外,还有研发方面的雷同、园区建设方面的内卷等等,这些问题都是我们要在前进过程当中不断解决的。因此我觉得背后还是有寒意的。

尽管如此,现在二级市场的暖仍是非常积极的,是正面的,像古书上说的“冬日之阳”,冬天的阳光给大家带来暖意,能够给产业带来发展的能量。但我们也不希望这么快就直接变成“夏日之阳”。因为“夏日之阳”的剧烈程度,可能会超出了产业发展承受力。这样可能会造成在二级市场上的过热,和实体经济实体产业方面未能充分启动的脱节状态,这对产业发展并不是有利的情况。我们希望这两级的市场、两个层面能够紧密的配合起来,能够互相增强互动,能够使得我们产业持续发展。希望市场上的资金,让二级市场保持合理的热度,同时能够对产业发展带来积极的贡献,多做“赵衰”,少做“赵盾”。

海若镜:谢谢李总,让我想到一个词,乍暖还寒。现在请于总来分享一下。

于建林:大家下午好,我是高特佳于建林。今天论坛主题叫“预见未来”,当下资本市场的回暖应该也是可以预见到的,让我们再一次感受到周期的力量。而我们做医疗健康产业投资是感受最为深刻的,做投资就要理解周期,与周期共舞。生物医药也在周期当中,它会受到产业周期、政策周期、资本周期、技术周期多周期的叠加。

前几个月,几乎每个月我都要去香港敲锣,我们投的生物医药企业今年陆续在港股上市,有些企业的市值增长了十几倍,还有5家企业已申报,相信在未来几个月还有机会再去香港。种种迹象表明,资本市场的回暖极大的提振了信心,经历了几年的寒冬,我们终于感受到了暖意,我们也期待这份暖意由二级市场向一级市场传递,这对生物医药这种资金量需求大的行业是非常重要的。

这种传递又回到了刚刚所说的周期,包括资本周期、技术周期、产业周期。稍后有机会我会详细分享下我对这几个周期的理解,能够更好的认知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脉络和趋势。谢谢。

张文泽:谢谢主持人,非常高兴再次来到碧海蓝天的厦门。我是复健资本的张文泽。复健资本是复星旗下的专业医药健康投资管理机构。二级市场的热度,就像今天厦门的阳光一样,我相信每个人都感受到了。但对于我们投资管理人来说,我们更关心三个问题:第一,这轮上行的核心驱动力究竟是什么?第二,当前市场处于周期的哪个阶段?第三,在这样的周期中,投资标的的价值锚点在哪里?很多同行认为这是 BD驱动的行情,这个判断有一定依据。上半年中国创新药出海 BD 总交易额达到 300 亿美元,而同期中国新能源车海外出口额是 280 亿美元,创新药出海首次超过了这个传统优势产业。​这个数据颠覆了两个传统认知,一是创新药只进不出,二是对大部分本土创新药,海外BD可望而不可及。​但如果说仅靠 BD 驱动,恐怕不够全面。我们看统计数字,这轮上涨的企业中,大概40%并没有发生重大 BD 交易,但股价涨幅超过百分之百。背后的深层原因,有行业基本面的改善,包括医保谈判后创新药的渗透率,以及商业化能力的快速兑现,当然也包括市场流动性和投资者信心的改善。​第二个问题,当前处于周期的什么阶段?从时间维度看,自去年 11 月港股 18A 指数触底反弹,刚好 10 个月,指数累计涨了接近一倍,对比2018到19 年和2020到21年,乐观估计这轮周期正处于中段位置。​但必须看到,港股70多家上市公司中,实现盈利的仍然屈指可数,行业还正在穿越烧钱周期。因此,不是所有出海交易都值得追捧,我想真正的投资机会还是在于那些能解决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具备持续商业化能力的企业。今天也想借这个机会,听听各位同仁的观察和思考,期待接下来的深入交流。谢谢大家!

乐贝林:各位好,我是高榕创投的乐贝林。我们机构在业内也成立了11年的时间。我们自身定位是创投机构,投资早期和成长期阶段的企业会多一些。从11年前到现在累计投了三百多家公司。陆续也有超三十家公司在美股、港股或A股等各地资本市场上市或者并购退出。在医疗领域,我差不多8年前就来到高榕做生物医疗板块投资。陆陆续续我们也布局了创新药、创新器械或者是一些创新型的AI结合的医疗服务领域,很多公司我们是在早期阶段参与投资。

大家刚刚也提到了关于资本市场的周期性,确实大家也多有体会。去年大概从1月份到5月份整体还是比较低迷的。我们当时也很幸运,有一家我在5年前天使轮投的公司——普方生物,去年6月左右被一家上市公司Genmab以18亿美元全资收购了。从这以后,大家陆续看到整个创新药领域的BD开始增多,到今年为止这股热潮依然没有减退。

刚才也提到了港股资本市场。今年5月份有一家我们早期投资的公司觅瑞Mirxes在港股上市;6月份又有一家高榕参与首轮融资的公司圣贝拉也在港股成功上市了。所以我们也切身体会到今年资本市场的确在回暖。我们也希望这波“牛市”可以拉得更长一点,适当的“通货膨胀”对这个行业的创新催化是有利的。

海若镜:好的,谢谢各位。查阅资料时我看到,各位都在医疗行业坚持了很多年,也都经历了行业的起伏周期。接下来,我们重点讨论医疗产业的趋势,以及各位投资布局的重点。

第一个问题想请教李总。作为今天的东道主,也作为厦门市海沧区生物医药产业的重要平台方,您能否为我们介绍一下,目前厦门在筑巢引凤、孵化招商方面的重点?结合您刚才分享的不同企业的现实需求,厦门海沧区近两年的招商策略和侧重点有哪些调整与变化?

李晔:谢谢主持人。厦门市今年做的关于产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研究“四链融合”。所谓“四链”,即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研究这四链怎么样共同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通过研究,结合我们近20年生物药产业培育中积累的一些不一定成熟的经验,我们觉得生物医药产业和普通的制造业差别比较大的,不能像典型的制造业按照生产链、供应链画出来清晰的产业图谱,按图索骥找自己的短板去补。

生物医药这个产业具有高度的集聚性,但是集聚的“朋友圈”里,每条产业链、生产链是很短的;是因为有共同监管的条件,有共同的应用场景,有共同的要素需求,所以才集中到一起的。这些链之间有比较多的关联和互动,但是并不是产业生产环节上的上下游关系。所以我们认为,在生物医药的“四链”当中的,不能从产业链去入手抓。而应该是从创新链入手的。创新是这个产业发展的关键动力。人才、资金是最核心的要素,还需要有政策链和服务链的加持。在这个基础上,产业链是所有这些工作的结果。因此我们在整个产业培育当中,主要是抓好创新转化的工作,为创新企业打造适应发展的产业生态和营商环境,包括我们良好的监管环境,监管+服务的环境;还有融资、人才的引进,全方位的支持,各方面要素的匹配。

我们做一个比方,生物药产业就像一列火车,创新就是它的车头;资金相当于是燃料,大家常说研发创新很“烧钱”,资金就像煤、油。是用来“烧”的;人才就像是锅炉里面的水,水在冷却的状态下是静止的,有了燃料的加持,沸腾起来就会产生动力,就会推动整个车的前进;监管部门就是它的轨道,生物医药是高度、全面监管的行业,有的产业像坦克一样可以越野,生物医药则一定要在监管的轨道上面运行。园区作为地方政府的产业抓手,就是一个车站和站务,把所有这些要素整合起来,来为这些创新不断提供各种条件,为企业赋能,促进它的发展。

从具体发展细分领域来说,我们不排斥补短,但是重在扬长。经过这二十年左右的发展,我们在海沧生物医药园区,形成了一些我们自己的局部优势,包括基因工程的生物制品,核酸类、多肽类的药物、中枢神经药物,医疗器械方面的植介入材料、器械和手术工具,还有IVD(体外诊断),以及助听器等细分领域,都是我们的优势板块。我们进一步会发扬这些优势,同时也会不断的引进新的创新增长点,使我们整个产业的图谱更加丰富,使我们的发展更具有可持续性。谢谢。

海若镜:好的,谢谢李总。您刚才提到的几个重点方向,例如核酸药物、CGT等,可能接下来也会讨论到。接下来请教于总,我们看到您早年投资的中慧生物、波康视云等今年登陆了港股,您提前多年押中IPO独角兽,有哪些心得?目前高特佳关注的细分方向和技术趋势是怎样的,有哪些调整?

于建林:前面我提到,投资就是了解周期、预测周期、提前布局的过程,而生物医药是受到多周期影响的产业。我们现在站在2025年的今天回头看十年前,会发现2015年是个非常重要的时点:一是国务院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从那时起无数的企业家,尤其是生物医药的企业家纷纷回国创业;二是国务院以国发印发了《关于改革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的意见》,开启了医疗审批制度改革。可以说2015年是一个里程碑时点,往后的每年,随着创新政策的持续引导,海归科学家的加速回流,使得中国医药进入了创新的轨道,并一直延续到今天。

我们知道国外欧美发达国家的生物医药产业周期大概以7-10年为一个周期,在这期间会经历波峰波谷,高速增长期、泡沫期、回调期,又重新开始。反观中国,中国人更加勤劳、工作效率更高,我们生物医药产业周期大概以5年为一个周期。我们可以看到从2015年到2020年是一个五年,2020年是周期中非常重要的拐点,也出现了标志性的事件:

第一是产业周期泡沫已现,当时生物医药产业各个赛道、各个领域都有很多科学家创业的领军企业,在资本的助推下催生了很多泡沫,我们能回想到那个时期非常卷,同一个靶点同一个药品,可能都有几十家企业在做。第二是2020年国家启动了集采,开启了新的政策周期,同时反腐力度也在不断加强。这些因素使得生物医药逐渐由泡沫期转向回调,再加上资本周期的叠加,使得生物医药产业从2020年期逐渐步入寒冬。

我们为什么能够预见2025年生物医药产业会有反转?因为产业又走到了新周期的节点上。首先我们看产业周期,2015年启动医改政策的时候,我们当时主要的药物都是抗感染,前十个药都是注射液类药物,2020年我们身边看到更多的是高血压、高血脂等疾病,而今天我们关注更多的是代谢、自免、肿瘤等我们会称为“慢病”,说明疾病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次是技术周期,经过2015年到2025年十年的创新发展,中国创新药已在全球舞台占据了重要位置,例如出海BD交易,今年上半年交易总金额就将近660亿美金,已超过2024年全年,说明中国创新药管线越来越受到国际MNC的关注和认可。当然,政策周期、资本周期在2025年也都发生了转变。

回到主持人的问题,我们关注的细分领域是否有所改变。我想还是要归结到周期,要理解周期、预测周期,再看未来五年会是什么样子?我想未来五年的关注方向可能就是刚才分享的代谢、自免、肥胖、阿尔兹海默症、神经系统疾病等领域。目前中国已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在我们身边出现了很多阿尔兹海默症、帕金森症等这些神经系统疾病,也给中国疾病谱带来了很大的变化。我们现在可以讲肿瘤慢慢都在被攻克,将来我们面临的就是代谢和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基于对周期的理解和趋势的预判,我想就知道应该关注哪些领域,应该怎么做投资了。我们的投资理念是一贯的,就是基于对周期的理解。

我们讲投资是反人性的,而反人性也是建立在对周期的理解上。例如在泡沫期,资本助推产业投资热情高涨,这个时候我们应该冷静,加强项目退出;到2024年整个市场已进入寒冬,绝大部分机构已停止出手甚至转行,这个时候恰恰是我们应该启动投资布局的好时点。可以看到我们2023年以来布局的创新药,到今年都有很好的表现,最直观的就是出海BD交易,马上就能有超预期的现金回馈,反过来又助推了资本市场的认可,体现在港股等资本市场的市值表现。

总而言之,我们一贯的投资理念就是理解周期、预测趋势、提前布局。

海若镜:谢谢于总。确实,大家在投资时总说一句话:“别人贪婪我恐惧,别人恐惧我贪婪”,但能做到的人不多。刚才您也提到了CNS、阿尔茨海默症等非常细分的疾病谱系。接下来想请教复健资本的张总。我们知道复健资本是行业内知名的CVC,在探讨临床需求与商业化落地方面很有发言权。从“以终为始”的角度来看,贵司是如何依托复星的生态,在早期识别出极具价值的投资方向?

张文泽:谢谢主持人。复健资本目前在管基金有13只,管理规模超过130亿,大概已经不能归类为传统的CVC了,但是不可否认的一点,复健的核心优势之一就是我们背靠复星产业链主。复星作为多元化的全球的实业集团,能够给我们带来很多能力加成。复星生态链给我们的协同是我们在专业管理以外的独特价值。复星在 60 多个国家拥有成熟的销售网络和本地化团队,这对于很多被投企业来说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能力。

我们的投资通常有两种模式:参股投资和绿地孵化,此外我们也在探索像NewCo出海、校企共建等创新方向。我们对被投企业的投后赋能,从出海落地、研发管线的评估、临床方案设计的指导,融资和IPO策略,到人员招聘、银行开户,是多元化和全方位的。比如很多的创新药企业会面临管线靶点早期的筛选和权衡。这个时候复星的科学家们会为其提供免费的评估。我们觉得这都是我们能够带来的一些不同价值。

主持人刚刚问如何识别去投资价值,从复健的角度,我们坚信选择投资项目一定首先要是有解决重大未满足的临床需求的价值。什么是重大未满足临床需求呢?一个是受影响的人群足够多。另外一个是对预后的重要性足够大。比如我们最近投资的应世生物,其核心产品是高选择性 FAK 抑制剂。为什么看重这个方向?因为肿瘤患者中 80% 的死亡与耐药相关,尤其是中晚期患者在经历一线、二线治疗后,肿瘤微环境的防御机制很容易产生适应性耐药。而 FAK 抑制剂能打破这种防御,与现有疗法联合使用可以显著提高耐药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目前中国每年新增晚期实体瘤患者200万,这类药物能直接改善他们的生存质量。

再说说 CGT领域。大家都知道这个赛道潜力大,但动辄上百万的治疗费用让很多患者望而却步。我们的策略是寻找高性价比的突破点,比如说,我们孵化的星赛瑞真,这家公司专注在开发IPSC 衍生的角膜内皮细胞产品。传统角膜移植依赖捐献,全国每年供体缺口超 300 万,而IPSC可以替代现在的角膜供体,就是从捐献者身上取下来的角膜。为什么选择这个方向?因为它的质量标准比较可控,工艺相对简单,成本仅为传统移植的 1/5。一旦获批,每年可以造福至少300万角膜内皮营养不良的患者。

最后回到周期这个话题。医药投资确实有周期性,但复星 30 年的实业积累和复健资本的跨周期布局,让我们更注重在周期中找确定。我们始终相信,真正的价值投资,既要借势产业链的东风,更要锚定临床需求的原点。这也是复健希望跨越牛熊、穿越周期的底气所在,与各位同仁共勉。谢谢大家!

海若镜:谢谢张总。接下来请教乐总。高榕创投的投资组合比较多元,您刚才提到的几家公司也分属不同领域。站在一家综合型基金的视角,当前会格外关注医疗领域的哪些技术趋势?高榕在选择标的时,有哪些核心标准,您能为我们归纳一下吗?

乐贝林:刚才主持人也提到,我们是一家创投机构,很多项目投的会比较早,同时陪伴企业走的路也会比较长。比如今年上市的两个医疗领域项目,都是从8年前投资起一路陪伴到现在。

因为在8年或10年过程中,很多事情会改变,可能最初想做的事情或当时的商业环境、竞争格局都会改变。但是一般来说,过程中企业家团队的一把手、二把手不会变。所以我们在早期投资的过程中,对于创始团队的信息会收集得会更多。一般来说我们会了解创业者本身的背景情况跟他所做的事情是否是比较匹配的;以及创业者是否做好准备,从一位科学家向企业家转变。

这些年竞争环境更加激烈了,相比以前更多强调创始人有没有一个足够长的长板,能够形成企业初期的护城河;但今天,我们也会更多期待创业者、创始团队具备五边形战士的能力,的确要求会更多一点。

同时我们也在反思,外部环境变化很大,行业未来有可能又会发生周期性遇冷的情况,我们作为投资人能否保持乐观的积极态度。当然我们也希望被投企业家在遇到行业或者公司挑战的过程中,做好一定的心理建设,足够有韧性。

提到具体的一些方向,我们最近关注一些创新领域的机会,比如与AI结合的制药领域,或者是跟医疗相关的机器人等。

海若镜:关于AI相关的话题,我们稍后可以再展开讨论。

接下来,我们重点请教一下关于投后的问题。当前环境下“开源节流”至关重要,不同阶段的医药公司面临的痛点和需求也大不相同。想请教李总,如何理解入园企业以及被投公司的当下痛点,会提供哪些方面的资源支持?因为据我所知,园区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比如上海、北京、南京等地,厦门在这方面有哪些特色的服务?

李晔:您这个问题很重要,我觉得,实际上,园区和投资人是一个接力的关系。我们做的工作,很多就相当于投资人的投后工作。生物医药产业是一个成长周期很长的行业,处在不同阶段的企业需求差异很大。从园区的角度,把它分成了近期、中期、长期和远期四个发展阶段。

近期,从园区来说,就是短期内能够见效的工作;而对于企业来说,则是投资后期的收获期。在这个时段,我们主要是抓品种,即已经进入临床或者是已经到了审评、注册阶段的在研项目。这个阶段,最关键的要素是时间。我听到一个投资人讲的很有道理,“内卷是永恒的主题,创新是唯一的解药”。创新的成果,往往也处在内卷中,它的盈利周期、独占窗口期也是很有限的。所以对这些到了后期的项目和品种来说,最重要的因素是时间。园区、地方政府就要花最大的力气协助企业能够把时间抢到。经过了长期培育,就好像是种树,满树都是桃子的时候,不能及时摘下来,那就会出现很多遗憾的事情。所以近期工作重点是抓品种,协助企业把时间抢到。

具体要做的,包括和监管部门的沟通,审评、注册、医疗器械的检验检测等这些工作,以及获批品种的集采、国谈、挂网、销售,就是我们近期抓品种的重点。

中期抓管线,即正式启动研发的项目。管线这部分的工作也是我们和投资人中间打配合最多、沟通最密切的阶段。在“管线”阶段的企业,对要素的需求是非常强烈的。生物药行业,特别是创新药,周期长,投入大,而且是一个喇叭口,越到后期投入越大。因此,有对资金的需求,还有对临床资源、对CXO的服务,和监管部门的沟通,还有关键人才的引进、团队的搭建等等的一系列的需求。我们针对管线研发推进的具体需求一企一策提供针对性的服务。

长期的工作,我们是要抓平台的建设。包括具有平台化技术的企业,即自主掌握的关键性、通用性的技术,可以不断生成新的应用场景和新的管线;也包括具有公共服务性的专业技术服务平台。平台建设的周期是比较长的,而且具有比较强的基础性,有一部分还具有公益性。所以这方面政府需要卷起袖子下场,花更多的力气给予在资金上、政策上、载体空间等方面的支持。把平台打造起来,实现可以持续的创新转化能力。

远期,我们就考虑要抓学科,这个的话题就大了,不是我们小小园区和地方政府能做到的。我们要做的就是跟踪科学技术的发展的前景,寻找有潜力应用前景新兴的技术、领军的人才,和他们建立长期的关系,争取为我们整个产业的发展进行提供持续的赋能。

整体上这样串下来,就是整个创新链的时间轴。学科生平台,平台生管线,管线出产品,从产品就得到园区和地方政府最想要的产值和税收。在整个的过程当中,我们根据具体的需要来提供具体的支持。所以在这方面我们和投资人应该是长期密切的战略伙伴。谢谢。

海若镜:确实,因为他们可以提供资金等关键发展要素。我感觉您刚才提到的多层次服务,覆盖了从孵化到上市的不同阶段企业,确保了企业在整个生命周期都能被充分服务到。

接下来想请教于总,您对此可能也很有感触。在投资成熟的器械公司或新药企业后,高特佳是如何帮助他们进行出海、BD交易以及其他资源链接的?于建林:刚才李总分享的我感受很深,海沧园区这确实非常有温度,我们也有企业引进到或者是即将引进到海沧园区,我认为园区服务确实是细致的、有温度的。所以我们开展投后管理工作,很重要的选择就是要匹配一个好的园区,对接好的服务,这个是很重要的成功经验。

回到我们自己的投后管理,早期项目和后期项目的赋能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对投资机构的要求其实也不一样。

早期项目,我们投资是因为项目的长板,它肯定在某个领域有着非常显著的差异化优势,比如创新性、技术平台,或者其它方面。作为投资机构,我们要利用我们的专业慧眼把早期项目的长板找出来,因它的长板而投资它。但不可否认,早期项目肯定有短板,并且可能是非常明显的短板,你不要苛求早期项目没有任何短板。这个时候投资机构重要工作是补短板,把它怎么样从一个科学家培养成为一个企业家,这对我们来讲是非常重要的的工作,包括他的品牌意识、战略管理、现金流管理,这些往往是这些科学家不具备的。作为投资机构,我们能帮助的就是避免他少踩坑,尽量补齐短板。比如团队的短板、市场的短板、资源的短板等等,这个是我们重点要去做的。

而对于后期项目,很多时候我们要做的就是不添乱。因为后期项目的体系已经非常成熟,这个时候不太需要我们在某个领域帮他做很多的工作。即使要做,大多是一些类似投行的工作,例如BD交易对接、出海资源匹配、生态链赋能,包括将来资本市场的筹划等等。对投资机构来说,这些泛投行能力要求会更高一些,所以我们这个时候往往是会做这些方面的一些服务,而不会在具体领域上给企业添乱。

海若镜:谢谢于总。下一个问题想请教张总和乐总。在生物医药领域,AI同样引人注目,两位如何看待当前AI技术在新药研发等方面的能力边界与真实价值?到了2025年,AI制药、AI智能诊断、AI多组学等领域的“GPT时刻”是否已经到来了?

张文泽:谢谢主持人的问题。其实刚才在台下和主持人交流时,也聊到AI制药的话题,那正好借这个机会,再谈谈我的观察。​

复星医药确实是行业里较早深耕 AI 研发的企业,我们内部自主研发的大模型已经在服务一线研发团队,比如早期筛选靶点时,它能快速整合全球的临床前数据,包括药代动力学参数、分子亲和力数据,甚至能预判不同表位的免疫原性风险。这些工具确实提升了研发效率,但今天想从更务实的角度,聊聊 AI 在医药领域的 “能” 与 “不能”。​

我个人一直觉得,当下行业对 AI 的讨论有点像早年对 “互联网 + 医疗” 的追捧,热情很高,但需要落地到具体场景去审视。我有个观点可能稍显另类:现在大家常说的 GPT 时刻,在医药研发领域其实还没到来。阿姆斯特朗那句 “这是个人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 或许可以反过来理解:AI在技术层面确实有突破,比如大模型的知识储备远超单个科学家,但要真正嵌入医药研发的全链条,还差得远。​核心问题在于,AI 目前还形成不了行为闭环。举个研发场景的例子:让 AI 写一份肿瘤耐药机制的分析报告,它能做到顶级研究员级水平;但如果让它设计一套完整的联合用药实验方案。从药物配比、细胞培养条件到数据记录标准,它就很难落地。因为这需要结合实验室的物理环境、操作人员的经验反馈等等变量,而这些长上下文记忆和物理世界交互能力都是当前 AI 缺乏的。这也是为什么 2021 年那批下场做创新药的互联网大厂,大多进展不及预期。有位前研发总监跟我坦言,他们的AI部门与传统早研部门存在着沟通和工作方式上的巨大鸿沟。不是算法不行,而是新药研发的底层逻辑里,生物学的复杂性、临床数据的稀缺性,都不是单纯能靠算力能解决的。就像做细胞实验时,AI 能预测细胞活力,但没法替你拧开离心管的盖子,更没法处理实验失败后的方案迭代。​

但这不代表 AI 没用。恰恰相反,它至少在两个领域已经展现出不可替代性:一是 “知识关联”,比如老药新用研究中,AI 能在几小时内跑完几十万篇文献,找出阿司匹林与阿尔茨海默病之间的潜在关联,比手动筛选效率提升至少 100 倍;二是 “方案生成”,比如在基因编辑工具设计上,AI能在很短时间根据靶基因序列生成几十种方案,这在传统实验里至少需要几个月时间。​不过 AI 不是万能的,尤其在医药研发这种长周期领域。现在行业资源太集中在 AIDD这个单点上,好像早期发现做好了,就能覆盖整个研发链条。但实际上,临床试验设计的 AI 优化、生产工艺的智能放大、甚至上市后的真实世界数据解读,这些环节的 AI 应用国内做得很少。从宏观来说,新药研发创新是一个木桶原理,在补齐最后一节短板之前,这块短板就是整个研发领域里面的瓶颈。​

我们对 AI 的态度是审慎乐观,体现在投资上有两个明确方向:要么投真正的早期突破,比如我们最近布局的苏州予路乾行,它的核心算法能动态模拟蛋白与药物分子的结合过程。传统 AIDD 只能给静态蛋白结构做预测,而它能还原结合时的构象变化,这在解决耐药性问题上有独特价值;要么投已经产生商业价值的应用,比如能从药企获得实实在在的订单,这是实打实的 PE/PS 逻辑。中间那些还在技术验证期的领域,更适合有产业资源的巨头去探索,我们则聚焦自己能看懂的单点突破。​

说到底,AI 是工具不是终点。新药研发的核心永远是解决临床需求,AI 能让这个过程更高效,但替代不了科学家对生物学本质的理解,也替代不了临床医生对患者的洞察。这可能就是我们保持冷静的底气,也是乐观的依据。​

仅代表个人观点,谢谢大家。

海若镜:谢谢张总,这是一个非常鲜明的观点。我们最近在访谈中发现,一些投资人与从业者认为,在早期的分子发现环节,AI制药已经可以从过去的“锦上添花”做到“无中生有”,能从头设计分子。许多年轻的AI制药公司也拿出了自己的管线,并达成了BD交易。刚才乐总也提到,今年可能会把AI制药作为重点方向,不知高榕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乐贝林:刚才张总的发言我们也有很多感触。我们在AI医疗或者是AI制药方向也走过弯路,但也有收获。最近我们内部也围绕这个领域提炼出了一个初步的观点,我们认为这类企业最好是具备“合理对等”的商业模式。什么叫合理对等的商业模式呢?在早些年我们看到很多AI医疗和AI制药公司可能在这个方向投入了大几千万美元甚至上亿美元的资金;最后我们打开来看,他实际跟一些MNC签的合同就是少量金额的单笔合同。我们认为这不叫做合理对等的商业模式,投入的资金量和最后的ROI完全是失衡的。

但是近些年随着技术迭代和价值凸显,AI制药来到商业模式的天平趋于平衡的时间点。

举两个案例,第一个案例是我们早些年投了一家公司叫华深智药,由彭健老师创立。今年4、5月份,公司两款潜在的first-in-calss 双特异性抗体授权赛诺菲,获得累计18.45亿美元的预付款和里程碑付款。临床前的资产可以完成这种体量的交易,这在过去很难想象;在这背后,赛诺菲可能更多看重的也是华深整个AI抗体筛选平台的价值。

第二个案例,我们也有幸参与投资了百英生物,一家做抗体表达的公司,目前也在A股上市流程过程中。这家公司把AI能力赋能到了整个抗体表达、抗体筛选的流程中,从而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他们跟MNC或者客户谈判的客单价。

这两个案例让我们感觉近些年有一些标的的确涌现出了具备合理对等商业模式的潜力。

未来我们也会在这个领域有更多的探索,同时我们也会不断地跟一些创始人沟通——你们过去的确是非常优秀的科研工作者,是非常优秀的AI科学家,但是在创业的那一刻,有没有思考可持续的商业化模式。

海若镜:确实,AI技术在制药领域的应用不是为了炫技或发表论文,更重要的是要有具体的管线产出。时间关系,最后一个环节想请各位用最简短的一句话,表达对行业的期待或对创业同行的祝福,作为我们今天的结束语。

李晔:期待投资人和园区围绕创新开展合作,一起为创新企业赋能,共同打造一个可持续的发展的未来。谢谢。

于建林:今天我们的主题是“预见未来”。我认为中国生物医药的行业已经是未来已来,不管是作为投资机构,还是个人都很荣幸的见证并参与其中,谢谢。

张文泽:我希望医药的创新周期不是资本周期的影子。资本的大潮或许会有涨落,临床价值的创造才是企业永恒的定盘星。我们不去追逐短期的浪花,而是希望作为曾经的创业者和同路人,和优秀的企业在浪潮中划桨,共赴大海星辰。

乐贝林:我们过去也感受到了很多周期的变化,但是不管对自己还是对创业者、企业家,我们也一直呼吁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这样企业整体势能才会更好。当然身体健康也很重要,这样才能更好投入到我们的事业之中。谢谢。

海若镜:谢谢各位。听完大家的分享,我感觉可以总结为八个字:“预见未来,穿越周期”。同时,作为医药从业者,我们也会持续关注自己与周围人的健康快乐,这也是我们行业永恒的目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网友称离开大陆后,运营商打着“为你好”的旗号,无故将手机号停机

网友称离开大陆后,运营商打着“为你好”的旗号,无故将手机号停机

可达鸭面面观
2025-09-19 09:52:04
法院终于开窍了!罚杨宝花的10万块被退回,涉事法官要被追责了!

法院终于开窍了!罚杨宝花的10万块被退回,涉事法官要被追责了!

青青子衿
2025-09-19 17:30:16
穿过AI迷雾,企业如何从「+AI」奔向「AI+」?

穿过AI迷雾,企业如何从「+AI」奔向「AI+」?

36氪
2025-09-17 10:38:36
沙特巴基斯坦同盟成立,中国武器将迎来超级订单吗?

沙特巴基斯坦同盟成立,中国武器将迎来超级订单吗?

世家宝
2025-09-19 00:43:44
香山论坛现场,美方代表发声,对华政策变了,中方对日本发出警告

香山论坛现场,美方代表发声,对华政策变了,中方对日本发出警告

沧海旅行家
2025-09-19 15:13:21
重大发现!安徽新探明7.6亿吨煤炭资源

重大发现!安徽新探明7.6亿吨煤炭资源

安徽发布
2025-09-19 14:30:54
反转!氢氟酸夺命后续:家属撒谎事发非散步,更多内幕曝光

反转!氢氟酸夺命后续:家属撒谎事发非散步,更多内幕曝光

以茶带书
2025-09-19 13:02:43
罗永浩“停战”第6天,西贝憋大招了!

罗永浩“停战”第6天,西贝憋大招了!

广告案例精选
2025-09-19 08:18:59
重磅!江苏一地发现金矿

重磅!江苏一地发现金矿

鲁中晨报
2025-09-19 11:12:03
特朗普计划重新夺回位于阿富汗的巴格拉姆空军基地并硬扯中国,外交部回应

特朗普计划重新夺回位于阿富汗的巴格拉姆空军基地并硬扯中国,外交部回应

环球网资讯
2025-09-19 15:30:07
55岁农妇“辱骂”法官被罚10万元,涉事法院通报:撤销罚款决定

55岁农妇“辱骂”法官被罚10万元,涉事法院通报:撤销罚款决定

界面新闻
2025-09-19 15:48:10
高飞任中国东方航空集团总经理

高飞任中国东方航空集团总经理

澎湃新闻
2025-09-19 14:10:29
小米召回超11.6万辆SU7标准版电动汽车,雷军发文

小米召回超11.6万辆SU7标准版电动汽车,雷军发文

中新经纬
2025-09-19 11:31:04
朱孔军任武汉大学党委书记

朱孔军任武汉大学党委书记

界面新闻
2025-09-19 15:53:50
拉夫罗夫:俄愿意有条件妥协

拉夫罗夫:俄愿意有条件妥协

参考消息
2025-09-19 17:40:05
全智贤被全面抵制!相关代言评论区沦陷,网友要求滚出中国市场

全智贤被全面抵制!相关代言评论区沦陷,网友要求滚出中国市场

柠檬有娱乐
2025-09-19 14:21:19
马克龙夫人向法院提交证据证明自己是女性

马克龙夫人向法院提交证据证明自己是女性

极目新闻
2025-09-19 17:00:38
一汽丰田bZ5对比东风日产N7谁是合资新能源『版本答案』?

一汽丰田bZ5对比东风日产N7谁是合资新能源『版本答案』?

电动邦
2025-09-19 12:53:46
暴雨蓝色预警继续:广东福建等地局地有特大暴雨

暴雨蓝色预警继续:广东福建等地局地有特大暴雨

界面新闻
2025-09-19 18:09:29
收评:三大指数集体收跌 两市成交额缩量超8000亿

收评:三大指数集体收跌 两市成交额缩量超8000亿

财联社
2025-09-19 15:03:11
2025-09-19 20:07:00
36氪 incentive-icons
36氪
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149370文章数 2846553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财经要闻

"矿霸"填埋万吨危废 当地政府成立调查组

头条要闻

越南最高领导层"扩员"了 干部的层级架构被大幅修改

头条要闻

越南最高领导层"扩员"了 干部的层级架构被大幅修改

体育要闻

从轮椅到铜牌 他熬了7年:下个目标唱国歌!

娱乐要闻

全智贤被全面抵制!相关代言评论区沦陷

科技要闻

直击iPhone 17开售:消费者偏爱银色橙色

汽车要闻

对话周光:一个技术理想主义者的“蜕变”

态度原创

亲子
房产
健康
艺术
家居

亲子要闻

90后三孩宝妈领生育补贴全款拿下新房,网友:不生娃,补贴就来了

房产要闻

好猛!海南楼市,一批王炸楼盘杀出!

内分泌科专家破解身高八大谣言

艺术要闻

故宫珍藏的墨迹《十七帖》,比拓本更精良,这才是地道的魏晋写法

家居要闻

公共艺术 限时体验打造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