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身的数字媒介具有高度的“透明性”,可扩展或转化身体的知觉,并形塑着身体在场与离场状态。
原文 :人机融合拓展传播学新空间
图片 |网络
由于身体兼具生物性与社会性的双重属性,研究者往往过于注重身体的社会建构性,而忽视了身体的生物本能性,这就造成了传播学的“精神交往”研究传统,使得身体长期处于“缺席”的状态,身体问题构成了传播研究的一条暗线,或隐或现地影响着传播学的发展走向。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赵立兵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人机融合视域下智能媒介具身传播研究”(项目批准号:20BXW112),沿着技术现象学所开创的“身体-技术-世界”关系理路,探讨了技术具身性的产生机理,推演了身体与媒介关系的演变过程,回顾了媒介环境学等传播学重要理论流派发现身体、依托身体及回归身体的过程和原因。该课题最近以优秀等级结项。
成果认为,具身的数字媒介具有高度的“透明性”,可扩展或转化身体的知觉,并形塑着身体在场与离场状态。我们可以将这种依赖数字技术,发生于身心界面,作用于人类觉知,聚焦于意义建构的传播形态称为“具身传播”。它具有“具身性”“情境性”“动态性”三个主要特征。这种具身的数字媒介技术通过嵌入人类意向性结构,进而塑造着人类认知机制、意义建构过程与自我身份认同,并且在事实、关系、场景、记忆等层面体现出显著的交往再造潜能。
成果提出,具身性技术的不断发展,促进了身体与技术互嵌混搭、精神性与物质性共生共在的“后人”和“赛博格”的产生,为理解并克服身体与技术、精神与物质、人类与自然等传统二元关系带来新的理论视角。同时,具身智能等新兴技术的持续进化与普及应用也引发了研究者基于身体伦理对信息技术进行社会规约的期盼。
研究者认为,“具身传播”概念对于反思传播学传统的“精神交往”研究范式,审视“形而上学”这一传播学研究展开的基本面,在居间性、阈限性、物质性的理论层面和心灵哲学的溢出领域思考什么是媒介、传播与交往,进而拓展传播学的理论研究空间,建构一种有机的、建设性、面向未来的传播学理论体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文章为社会科学报“思想工坊”融媒体原创出品,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963期第4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本期责编:潘 颜
《社会科学报》2025年征订
点击下方图片网上订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