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代意义上的中国美学研究已历经百余年的发展,建构中国美学的自主知识体系需要对中国传统美学思想进行理解和现代阐释,既植根历史语境,又超越历史语境,赋予其跨文化交流的品质,从而更好适应当代美学学科的发展需求。
原文 :《中国美学研究的“建构阐释法”》
作者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朱志荣
图片 |网络
中国美学研究从传统思想资源中汲取精华以推进当代建构,这是由中国古代美学思想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也契合当代美学理论发展和学科建设的实际需要,更顺应中国美学走向世界的时代要求。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绝非单纯的历史遗产,更是我们建构当代美学理论的重要资源,亟待通过系统阐释与理论建构实现创造性转化与运用。而“建构阐释法”可以适应中国美学思想资源的当代阐释和理论建构。
![]()
以现代形态呈现中国美学
中国美学研究的“建构阐释法”,是指在充分运用各种中国传统美学思想资源的过程中对其进行深入理解和现代阐释,在植根历史语境的同时又超越历史语境,进而建构起中国美学自主知识体系。其目标是使中国美学的话语体系和言说方式适配当代美学学科建设需求,推动中国传统美学思想资源实现创造性继承和发扬。这一自主知识体系能与西方美学体系展开有效交流对话,是多元一体的世界美学格局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中国美学研究的建构方法,需要遵循中国传统美学思想资源的内在规律,在充分彰显其价值和特点的基础上,合理借鉴西方美学方法,适应当代美学学科特点,最终实现对传统的继承与创新。一方面,中国传统美学思想资源与西方美学存在显著差异,西方近代美学学科是依托两希文明自然演进而成的,其对古希腊以来美学思想的追溯与哲学、艺术的理论发展是一脉相承的。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与西方美学有相同之处,更有鲜明的独特性,这就需要我们在理论建构中必须突出中国美学思想的精髓所在。另一方面,为了适应当代美学学科建设需求,我们有必要参考西方美学的学科形态,使中国美学以现代形态呈现,从而推动中西美学实现交流对话。西方现代美学曾经由解构实现重构,而中国本没有建构过美学学科体系。因此,在当前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研究已较为充分的前提下,结合西方美学方法进行理论建构,无论是对传统美学思想资源的挖掘与应用,还是对当代美学学科的建设发展,都是必要的。以刘若愚为代表的西方汉学家,曾用西方理论框架整合中国古代文论资源。这种探索虽为我们提供了一定的方法启发,但常存在“削足适履”的弊病。可见,我们的理论建构必须建立在尊重中国古代美学思想自身特点的基础之上。
![]()
无论是中国美学还是西方美学,都是人类共有的知识财富,同属人类知识共同体的有机组成部分。回顾中国美学的研究历程,我们曾以西方美学为参照进行比附研究,然后进入中西美学比较研究阶段,如今已转向中国美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这一系列探索的目标在于充分彰显中国美学的独特价值,实现其与西方美学的平等对话,推动中国美学的国际传播。
![]()
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在当代的阐释路径
中国传统思想中任何有价值的内容,都需要通过当代阐释彰显其价值,适应当代学科的建设要求,美学学科也不例外。中国美学的当代理论建构,是其当代学科建设的必然要求。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大量存在于中国古代哲学著作以及文论、画论、书论、乐论典籍中,也散落于文人笔记、艺人心得和学者往还书札里。这些思想内容丰富而深刻,凝结着中国古人的灵心妙悟,虽含有潜在的系统性,但缺乏现代学术意义上的系统性,整体上比较零散,不便于当代学者的接受和传播。因此,我们亟需在研究过程中化思想为知识,从而建构起中国特色的美学理论体系。
对中国传统美学思想资源的阐释,需要以理解为前提。由于年代久远,中国传统美学思想资源的内容对于当代普通读者而言存在理解障碍,亟需通过当代阐释适应国内外的普遍认知需求。这要求我们首先真正理解传统美学思想的含义和价值,在阐释中实现“我注六经”和“六经注我”的统一、理解和创造的平衡。在此过程中,既要避免消解其原有价值,又要杜绝“挂羊头卖狗肉”式的肆意曲解。
对中国传统美学思想资源的阐释,需要“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既适应美学学科建设的要求,又不囿于既有美学学科的知识体系。我们应从美学学科的“前见”出发,提炼其特有的视角、思路和方法论特质,推动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真正融入当代美学理论,在新时代焕发生机。
![]()
对中国传统美学思想资源的阐释,需要重视其之于美学学科的独特价值。在中国古代哲学著作中,既有自上而下的宏观论道,又有自下而上的具体描述。这些内容蕴含着历代中国人的审美智慧,揭示了人类审美活动的普遍规律,其中更是包含诸多异于西方美学的独到见解,它们能与西方美学互补互证,值得中国学者珍视,亦应获得国际美学界的重视。尤为关键的是,我们反对以西方美学思想为标尺,对中国传统美学思想资源进行“求同弃异”的肢解,只有真正提炼并呈现出中国美学思想的独特贡献和价值,才算完成有效的阐释。
![]()
重构中国传统美学范畴
需要强调的是,中国传统美学范畴的理论建构,需要依托当代阐释来实现。中国传统美学范畴具有潜在系统,是建构中国美学理论的基础。它们散落于传统哲学思想和文学艺术思想之中,彰显着中国美学的独特性,亟待我们从美学学科视角进行挖掘和阐释。这些美学范畴虽然存在不确定性,却更具有象喻性、衍生性、开放性等特征,这要求我们在中西参证中,精准把握其动态生成规律,在具体阐释中凸显自身优势,增强其更加适应现代学科建设的科学性。
中国美学思想的理论建构,需要重视传统美学思想中以审美意象为中心的潜在体系。中国文化中存在以“象”词素为中心的范畴和以“意”词素为中心的范畴,由此形成了意象家族的系列范畴。这一系列范畴蕴含着深刻的生命意识,彰显了中国人独特的审美趣味。源自历代中国人的审美实践,引领了中国历代文学艺术的发展,参与了审美心态的历史生成,是历代学者不懈探索积累的思想结晶。因此,我们需要对这些范畴进行辨析和阐释,充分呈现其独特的美学价值,推动意象美学体系形成现代意义上的学科形态,最终建构出一个能印证审美实践、在当代具有活力的思想体系。
![]()
总之,对中国美学思想资源的建构阐释,既是其自身特质所决定,又是中国美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的必然要求,更是中国美学迈向当代、走向世界的必要路径。通过立足当下语境的“建构阐释法”,我们能够将中国传统美学思想资源转化为逻辑清晰、论证严谨且符合当代美学学科需要的系统美学知识,赋予中国美学跨文化交流的特质,推动中西美学实现互补。
文章为社会科学报“思想工坊”融媒体原创出品,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966期第5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本期责编:程鑫云

《社会科学报》2025年征订
点击下方图片网上订报↓↓↓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