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生万物”展在意大利米兰展出现场
11月12日,第二届“新生万物——中国非遗与当代设计展”(简称“新生万物”展)在世界设计之都意大利米兰圆满落幕,巧妙的叙事策略、精彩的展陈内容,使得展览赢得了欧洲观众及媒体的一致好评。这是继2024年巴黎首展后的又一次深度探索,我们试图通过这场展览向世界展现中国非遗如何借助当代设计焕发新的生命力。
在米兰赛尔贝罗尼宫这座充满历史底蕴的建筑中,我们精心构建了一个传统与现代对话的空间。展览通过“宴会—相逢”“雅集—相识”“茶会—相知”“戏剧—相望”四个章节,以艺术性与故事性相结合的方式,娓娓道来人类社交活动与非遗之间的生动关联。
对于中国非遗的国际传播,“新生万物”展联合策展人杨澜有着深刻洞察。她认为,关于向外的国际交流,必须要实现价值的共鸣。“新生万物”展去年在巴黎的首展,通过金木水火土来展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以及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共鸣,今年在米兰所表达的是“人和人之间的交往”的价值共鸣,明年的“新生万物”可能会更多地去观照当代人的内心世界、人与自己的关系。此外,非遗国际传播在审美、价值方面也要和今天的语言体系打通,实际上这已经不仅仅是语言文字的翻译,更是文化概念的翻译。这种叙事方式不仅让观众感受到非遗的文化魅力,更揭示了当代设计作为非遗走进现代生活的重要媒介作用。
非遗的保护不能停留在博物馆式的静态保存,而应该通过创新性挖掘和创造性转化,让其真正融入现代生活。“非遗需要通过设计转化为当代的生活方式和用品,符合今天人们的生活起居方式。在未来,中国的产品出海要想争取更高的品牌溢价,就必须从文化中去汲取力量,而这个转换过程就是设计。通过设计与产业连接,成为人们鲜活的生活方式,是中国非遗手工艺进行焕新和传习的重要渠道。”杨澜说。
当代设计恰恰具备这样的双重能力,它既能深入理解非遗背后的文化基因,又能以现代语言重新诠释这些传统智慧。在这个过程中,设计不仅是在创造物品,更是在搭建一座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展览不仅展现了设计对传统文化的转化功能,也揭示了非遗为当代设计所注入的深厚文化基因。
将中国非遗与当代设计的融合成果推向世界,即把非遗的价值和意义通过当代设计的效能进行转化,促进其融入现代生产和现代生活。这是一种新的观念,旨在探索非遗保护与传承新的路径,以此促进我们打破学科壁垒,为非遗保护与传承汇聚更多能量。
当代设计不仅是“造物”的手段,更是一种强大的转化力量,它既能融合科技创新,也能激活传统文化。本次展览在国际上获得的热烈反响便印证了这一点——它不仅向世界展现了中国非遗保护的成就,也为国内的传承创新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
多年在欧洲和中国从事设计教育交流合作的经历让我深刻认识到现当代设计在传统文化转化中具有的潜力。当代设计在追求技术进步、提升生产能力的同时,也必须关注传统文化的作用,这正是“新生万物”展想要传达的核心理念。非遗不是束之高阁的文物,而是可以持续滋养现代生活的智慧源泉。
当代设计作为非遗走进现代生活的媒介,其意义不仅在于为非遗保护开辟了新路径,更在于为现代文明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当非遗通过设计的力量融入日常生活,它就不再是尘封的记忆,而成为推动文化创新发展的活水源头。这种创新性的保护与传承方式,既让非遗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也让现代生活因传统文化的滋养而更加丰富多彩。
(作者为中国工艺美术馆副馆长)
2025年11月16日《中国文化报》
第3版刊发特别报道
《当代设计是非遗走进生活的媒介》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