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财经记者程浩 广州报道
“烽火淬丹心,血脉筑长城。”今年是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回望壮阔的抗战历史,海外华侨是不能被遗忘的特殊“侨力量”。
近日,“旗展华南 砥柱中流——华南人民抗战历史专题展”正在广东省档案馆展出,华南文化抗战、香港秘密大营救、港澳台侨支援抗战等重要历史集中展现,全面展示华南人民抗战历史。该展览面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将持续至12月底。
抗战期间,广大海外华侨与祖国人民同仇敌忾、共赴国难,他们利用自身优势捐款捐物,或进行国际宣传,或回国服务,投入抗日救国运动,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据广东华侨博物馆资料显示,1937年至1945年,全球华侨捐款总数(包括认购公债)大约为24亿国币,侨汇95亿国币,捐献飞机79架,捐献汽车650辆以上。除捐资捐物、购买国债、抵制日货外,不少华侨更是直接归国参加抗战。据不完全统计,回国参加抗战的粤籍、琼籍华侨有4万多人,其中许多人为国捐躯。
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主任、教授,广东华侨华人研究会会长张振江表示,华侨华人在抗战期间的奉献与牺牲,是抗战胜利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充分展现了华侨华人伟大的爱国精神和强烈的民族责任感。
抗战期间,海外侨胞展开了波澜壮阔的抗日活动。特别是“九一八”事变后,海外华侨在抗日救国旗帜下空前团结,成立了不少抗日团体,以各种形式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其中最早建立者为“全欧华侨抗日救国联合会”,1936年9月于巴黎宣告成立。
据《南侨回忆录》记载,在华侨人口最为集中的东南亚,救亡运动的规模最大。如在菲律宾,“七七”事变后的半个月内,各地华侨便成立了爱国团体376个。
为协调各国各地的活动,1938年10月,来自菲律宾、荷属东印度等地的45个华侨团体的164名代表聚会新加坡,宣告成立“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简称“南侨总会”)。陈嘉庚任主席,庄西言、李清泉任副主席,统筹马来西亚(当时称马来亚)、菲律宾等地的救亡运动。
南侨总会的成立使800万南洋华侨不分地域、帮派、阶层地团结起来。在南侨总会领导下,南洋各地80多个筹赈会、1000多个分会开展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从财力、物力、人力上支援抗战。
截至1940年,各国华侨组织的大型抗日救亡团体达649个。这些团体使海外华侨凝聚在一起,成为支援祖国抗战的重要力量。
“输财助战”是华侨支持祖国抗战最直接和重要的方式之一。在位于东莞的广东东江纵队纪念馆,几张抗战期间海外华侨支援祖国抗战的捐款收据陈列其中,这是当年海外华侨在财力上大力支持祖国抗战的有力见证。
1938年10月,日军入侵广东陆地,惠州、广州相继沦陷。以陈嘉庚先生为首的南侨总会迅速响应,他们首创常月捐制度,仅1939—1941年间,南侨总会汇回祖国的款项就高达4亿元国币。
1939年11月,司徒美堂等旅美爱国侨领联合纽约地区54个侨团成立“纽约华侨抗日救国筹饷总会”。该会成立后领导和组织在美华侨华人捐钱献物,支持祖国抗日。
为了集中精力发动华侨募捐,司徒美堂辞去所有职务,专职负责筹饷总会的工作达5年。他往来奔走于美国、加拿大、古巴、巴西、秘鲁等国宣传抗日,号召当地华侨开展募捐。据统计,从“七七”事变至抗战胜利,该会共募集了330多万美元的抗日款项。此外,大洋洲和非洲华侨建立了救亡团体,日本侨界也组织秘密募捐、动员青年回国参战。
华侨捐款和侨汇对抗战军费起到巨大支撑作用,陈嘉庚在《南侨回忆录》中记录,1939年,国家战费开出18亿元,同年华侨外汇汇款达11亿元。他在描述南洋华侨捐献情形时曾说:“对祖国战区的筹赈工作,风起云涌,海啸山呼,热烈情形,得曾未有;富商巨贾既不吝啬,小贩劳工也尽倾血汗。”
在南粤大地,广东党组织领导的华南人民抗日武装在长期艰苦的战斗中,克服千难万险,创建了抗日根据地和游击区,发动群众开展敌后武装斗争,给日军以沉重打击,成为坚持华南抗战、支撑华南敌后战场的中流砥柱。
在抗战期间,数万广东籍华侨抛家舍业,回国参军参战或参加战事服务,成为华南人民抗战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如当时南洋惠侨救乡会主席黄伯才、广肇会馆主席张郁才率先出资组建了第一个回乡服务队“两才队”;马来西亚侨领官文森也组织起由7名女子组成的“文森队”。此后,“吉隆坡队”“加影队”等纷纷成立,超千名华侨子弟及港澳同胞,不惜放弃海外优渥生活,自筹路费,远渡重洋,毅然加入东江纵队。
曾任东江纵队司令员的曾生,是澳大利亚归侨。琼崖纵队副司令员庄田,是新加坡归侨。1940年回国参加东江抗日游击队的林文虎,是泰国华侨。据不完全统计,回国参加抗战的粤籍、琼籍华侨有4万多人,为华南抗战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生力量。
在中国抗战史上,南侨机工是一个感人至深的群体。抗战初期,中国海上通道被日军切断,滇缅公路成为运输国际援华物资的主要通道,急需大量汽车司机和修理工。
1939年2月7日,时任南侨总会主席陈嘉庚在《南洋商报》上发出《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第六号通告》,征募熟悉汽车驾驶与维修的华侨青年回国服务,支援滇缅公路运输工作。
当时,3200多名华侨青年响应陈嘉庚先生号召,组成“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简称“南侨机工”),回国担负起滇缅公路抗日军运任务,为突破日军封锁、保障“抗战生命线”畅通作出重要贡献。
南侨机工运输队每月通过滇缅公路运入中国的军用物资达1万吨。从1939年3月至1942年5月,华侨机工们运送了10万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他们抢运了45万吨军火物资入境,并在西南运输战线上抢修了上千辆的军、民用车辆。但同时,也有1000多名机工因战火、车祸和疟疾失去了生命。
事实上,海外华侨不仅在物质上鼎力支援祖国抗战,也在国际舆论战线上积极发声。他们通过创办华文报刊、发表通电和宣言、举办演讲会、义演义卖等方式,揭露侵华日军暴行,争取国际社会声援。
如泰国华侨蚁光炎利用自己在泰国商界的影响力,四处奔走,呼吁泰国各界支持中国抗战。他创办《中国日报》,在报纸上持续报道中国抗战局势,刊登日军在华南等地的暴行照片和文字资料,让更多泰国民众了解到中国抗战的正义性,为中国抗战赢得了泰国当地民众的同情与支持。
黄伯才、官文森等爱国侨领领导的“南洋英荷两属惠州同侨救乡委员会”,通过集会演讲、印发传单等方式,向当地民众讲述家乡的惨状,并定期出版刊物《东江》和《惠报》,将日军在广东的暴行公之于众,激起了国际社会对日军侵略行径的强烈谴责。
据不完全统计,抗战期间,侨胞们在侨居国创办了150多家抗日报刊,通过组织集会、散发传单、演出戏剧、发表演讲等形式,为动员团结抗战、揭露日军罪行奔走呼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