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记者 刘静妍 文/摄)电视剧、纪录片、小说……“南侨机工”的故事被改编成各种文艺形式,你知道背后的真实历史吗?近日,由南京图书馆、华侨博物院共同主办的“赤子功勋——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战图片纪念展”在南京图书馆一楼大厅开展。
抗战期间,3200多人的“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从南洋各地分批回国,辗转于滇、黔、川、桂、湘以及缅甸等地,为抗战提供了重要的后勤运输保障,有1000多名南侨机工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1937年12月至1938年8月,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云南各族人民克服了巨大困难,用血肉之躯在崇山峻岭和原始森林中开凿出蜿蜒上千公里滇缅公路。滇缅公路穿过中国最坚硬的山区,跨越中国最湍急的河流,支撑着中国抗日战场的战备物资及大后方的经济供给。
滇缅公路通车后,急需大量技术娴熟的汽车驾驶员和修配技术人员,也就是“机工”;西南运输处请南侨总会代为征募。在陈嘉庚领导下,南侨总会承担起招募、介绍和组织华侨机工回国的工作。南洋各地的华侨汽车驾驶员及修车机械员踊跃报名应征,共3200多名组成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分十五批,历经千山万水返回硝烟弥漫的祖国,赶赴前线。
展览图文并茂,有丰富的历史图片,还以表格形式统计了“1939 年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情况”“第一批回国的南侨机工名单”等翔实的历史细节。1939年2月18日,招募机工通告发表10天后,第一批80名“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以廖国雄、白清泉为领队,顾不上吃年夜饭,就由新加坡登轮回国。这批回国的机工被称为“八十先锋队”。
南侨机工是一群什么样的人?展览中介绍,他们中有女扮男装的巾帼英雄,有瞒着父母亲友报名应募的,有惜别新婚妻子的,有放弃高薪工作的,年龄不够的就虚报几岁,超龄的就设法少报几岁。1939年2月20日,李月美女扮男装,加入槟城机器行回国服务技艺工程队,在昆明受训后,分配在贵州的“红十字会”当司机,在运输中受伤后,转入机工卫生所当护士。白雪娇祖籍安溪,出生于槟城,曾就读于集美中学和厦门大学,1939年5月瞒着父母,化名施夏圭,报名参加南侨机工回国服务团,她在行前给父母的告别信中写:“家是我所恋的,双亲弟妹是我所爱的。但破碎的祖国,更是我所怀念热爱的……这次去,纯是效劳祖国而去的……”
抗战胜利后,约一千多名机工及家属回到南洋侨居地,近千人仍留在国内。新中国成立后,留在国内的南侨机工陆续投入各条战线,为祖国建设事业默默奉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