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6月8日,秘书匆忙走到周公身边,低声汇报了一个不幸的消息:
年仅46岁的科学家姚桐斌,在家中被人殴打致死。
听完后,周公震惊至极,直接将手中的茶杯蹲在了桌子上,瞬间茶杯震得粉碎,杯中的水流了一桌面。
从当时的场景可以看出,周公是多么的悲愤啊!
那么,姚桐斌到底何许人也?能令周公如此的关心,今天文史君就与大家聊聊姚桐斌背后的故事。
从寒门学子到国家栋梁
姚桐斌,1922年出生于江苏无锡一个贫穷的农村家庭。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能够活命已属艰难,读书上学更是一种奢望。因姚桐斌家庭年兄弟众多,他勉强上完小学就被迫辍学了。
辍学后,他通过摆摊做杂活挣钱补贴家用,缓解了家庭一些压力。
可与此同时,他的内心十分不甘,他对知识的渴求驱使着他一定要改变现状。
13岁时,他做了个小生意,积攒了点钱后,他只身跑到上海去求学。
在上海读完初中后,因交不起高中学费,他辗转来到学费较低的江西吉安继续学业。
1941年,姚桐斌在江西省高中会考中夺得第一名,获得一笔奖学金,为参加高考铺平了道路。
高中毕业后,姚桐斌在铁路上打了一段时间的零工,一边养活自己,一边还给家里寄了一点钱。
高考时,他的成绩非常优秀,同时被武汉大学、湖南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7所高等院校录取。
出于对矿冶专业的热爱,他选择了西南交通大学(时称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
1945年,姚桐斌以优异成绩毕业,获得工学士学位,并被遴选为斐陶斐奖学金会员,录取为公费留学生。
同年,姚桐斌赴英国伯明翰大学工业冶金系留学,1951年获博士学位,后又到伦敦帝国科技学院深造。
他在英国期间表现突出,先后获得了两个博士学位。
1949年得知新中国成立后,姚桐斌激动不已。他背着背包自费跑遍英伦三岛,宣传新中国,当时被人们誉为“红色信使”。
但由于当时大环境的问题,他的爱国宣传引起了英国当局的不满,被要求限期离境。
1953年,姚桐斌前往联邦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冶金系工作,任研究员兼教授助理。
在德国期间,他发表了大量学术论文,好几个国家以丰厚报酬邀请他工作,但都被他婉言谢绝了。
1956年9月,在一些进步人士的引荐下,经周公同意,姚桐斌在我国驻瑞士大使馆秘密加入到了我组织。
1957年,姚桐斌放弃国外优越条件和待遇,毅然回国。
他曾表示:“我回来不是为了名誉和地位,而是为了将学到的知识贡献给国家建设。我愿意在基层做一些具体事情,和大家一起为我国火箭上天贡献力量。”
回国后,聂帅亲自接见了他,告诉他要让他干一件别人干不了的事,随后将他安排到了国防部五院筹建的703研究所(航天材料与工艺研究所)。
研究所,看着名头很大,但当时我国的条件十分有限,配合他研究的只有一台老式显微镜,一台手摇计算机和12名大学生。
从航天伟人到巨星陨落
虽然条件艰苦,但姚桐斌的信念一点不减,甚至还为此激发出了更强烈的斗志。
作为我国第一代航天材料专家,他的贡献十分巨大,在两年不到时间里试制的新材料近300种,满足了当时飞弹仿制的迫切需求。
如,他主持研制的高温钎焊合金,解决了火箭发动机生产的关键难题。
他提出的“发汗材料”理论,使火箭前端燃烧温度从3000℃降至100℃,推力和射程大幅提升。
他带领团队攻克的高强度钢和新型不锈钢技术,至今仍应用于长征系列火箭。
据统计,1960年至1964年,在姚桐斌带领下,703所共开展研究课题500余项,许多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
当我国第一枚火箭上天时,它的结构材料和功能材料已全部国产化。
另外,姚桐斌团队的研究成果,80%已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为我国航天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奠定了基石。
然而不幸的是,就在一切都在有条不紊的推进时,意外发生了。
1968年6月8日,中午时分,46岁的姚桐斌像往常一样夹着一叠实验图纸走出703所实验室,步行五分钟就能回到职工宿舍的家。
谁也想不到,那条再熟悉不过的小路,竟成了他人生的最后旅程。
刚进家门,姚桐斌甚至还没来得及换掉被汗水浸透的短袖,就听见楼道里传来嘈杂的脚步声。
门被猛地踹开,两名同在703所工作的炊事员和电工手持钢管闯入,一句质问都没有,便朝他抡了过去。
第一下击中了他的肩膀,姚桐斌踉跄着后退了几步;第二下正中后脑,他倒在血泊里,图纸散落一地。
三个年幼的女儿被反锁在里屋,只能隔着门缝看见父亲被拖行、殴打,直至不再动弹。
隔壁的邻居听到响声后赶紧赶过来,看到倒在血泊中的姚桐斌要求赶紧送他去医院,却遭到了殴打者的阻拦。
那两个人冷冷地回答道:“他不配。”
就那样,下午四点,曾为我国飞弹、卫星材料做出巨大贡献的姚桐斌科学家停止了呼吸,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没有医院抢救、没有死亡登记,甚至没有人敢公开哭泣。
消息传到国家高层后,周公直接气愤地蹲碎了茶杯,那是周公少有的一次势态,也透露出周公内心的愤懑。
随后,周公直接指示道,“这是胡闹!一定要彻查到底,绝不姑息!”
最后,那两个昏头昏脑的人,分别判处12年和15年徒刑。然而即便如此,我国损失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这是无论如何也弥补不了的。
1978年3月18日,我国第一届科学大会召开,姚桐斌的名字第一次被公开恢复名誉。
1983年,民政部正式追认姚桐斌为“革命烈士”;1999年,我国继续追授他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追悼会上,夫人彭洁清把奖章捐给了国家博物馆,她说:“让后人看看,什么叫科学家,什么叫中国脊梁。”
今天,当我们回望那段历史,心中是五味陈杂的。那段黑暗的历史,让人内心十分压抑;而科学家的热血和成就,又让我们倍感自豪。
最后,让我们向伟大的姚桐斌先生,以及为我国科研付出伟大努力的功勋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读者们,关于“伟大科学家姚桐斌的事迹”,大家怎么看?如果喜欢本文章,请分享收藏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