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3月2日拂晓,陈赓的身影出现在中南海西门。夜色还未褪尽,他却顾不上寒气,守在门口只为一句话——“能不能把沈毅留下”。眼前这位在朝鲜战场叱咤风云的将军,此刻比任何时候都紧张,因为决定一所新军校命运的钥匙,就握在今天的会谈里。
时间拨回三年前。1950年夏,朱德在军委会议上提出创办军事工程学院的设想。计划刚露头,朝鲜战事骤起,有关经费、师资和设备的讨论被前线炮火压了下去。直到1952年初,陈赓奉调回京汇报,毛泽东一句“工程学校必须办,你来当校长”把这项搁置已久的任务重新推到台前。
对打仗陈赓胸有成竹,对办学却心里没底。他嘟囔着“带兵可以,教书心虚”,毛泽东却挥挥手:“边干边学,有困难找恩来。”就这样,任务落到了这位“战将”肩上。
校址选在哈尔滨—那里重工业基础较好,与苏联技术通道最短,“哈军工”由此得名。场地解决后,真正的难题浮现:师资稀缺。陈毅闻讯,立刻把自己曾招募的数十位教授名册递到陈赓手中,算是开了个好头。
可军械、弹道、核物理等领域仍然捉襟见肘。陈赓召集教授座谈,要求大家写下业内顶尖学者的名字。“只管写,我去跑手续。”一张写满几十个名字的清单摆在桌上,弹道专家张述祖皱眉:“这些人真能来?”陈赓只回两个字:“必须。”
随后的日子,他提着公文包往返于外交部、总参、各大院校。最典型的一幕出现在周恩来办公室。天刚蒙蒙亮,周恩来上班,发现陈赓早已等候。“您忙,我不耽误,”陈赓把文件递过,“请批。”总理翻开一看,足有四十多名专家。“能少点吗?”“不能再少,这还是删过的。”周恩来笑着摇头,执笔签字。
多数人顺利到位,却有一道关口几乎难以跨越:沈毅。沈毅留学法国,抗战时回国在火炮设计方面功劳卓著,新中国成立后任民航总局财务处长。1952年,他因贪污巨额公款被判死刑。当时全国上下正在强力反腐,“重拳反贪”是铁令,也是民心所向。弹道学界却同时在呼唤他的专业价值。
是否冒险?陈赓几乎整夜无眠。没有先进弹道计算,就难以支撑未来火炮与导弹研发。他决定搏一把。先拨通时任国家监察委员会主任薄一波的电话,直言“沈毅有罪,但能用”,请求指点。薄一波吃惊,却理解哈军工燃眉之急,让他去找董必武。
董必武负责政法口,手中握有最后决定权。听完陈赓的请求,他沉吟片刻:“此事非小,可请毛主席决断。”当天傍晚,他进中南海做了汇报。毛泽东听完后只说一句:“去把周总理请来。”
深夜灯火通明,三人碰头后商议:一、沈毅死刑改为死缓;二、监外服刑,限期在哈军工完成弹道实验任务;三、若成果显著,可再议减刑。沈钧儒代表法院同意这一处理,文件当场生效。
翌日,陈赓来到看守所。铁门吱呀作响,他对沈毅说:“给你机会,用学问还账。”沈毅一句“愿尽余力”几乎哽咽。短短十六个字的对话,却改变了两个人的命运,也影响了后续武器研发的节奏。
沈毅抵达哈尔滨后,昼夜泡在实验室,拿着苏式试验数据一条条校正本土参数。一套全新的炮弹飞行偏差修正法,仅用三个月便推导完成,为当时前线使用的122毫米榴弹炮节省近20%的试射经费。校内年轻学员评价他“凶得很,也拼得狠”,没人再提当年的案底。
1953年9月1日,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挂牌。那一天,陈赓站在操场,看着陆续报到的三千余名学员,脸上少见地露出几分轻松。懂行的人都知道,名单里的那位“戴罪立功”专家,已把最关键的计算模型写进课堂讲义。
1959年国庆前夕,沈毅获得特赦。相关批复里,仅用一句话评价他的表现:“完成国家指令性科研任务,贡献突出。”这份措辞简短,却让哈军工师生拍手称快。毕竟,没有人比他们更清楚那几张弹道曲线图的含金量。
哈军工之后陆续拆分为多个军工与综合类院校,至今仍有人把陈赓当年留下的那张“求贤清单”当作荣誉榜。追溯源头,会发现这所学院的原点不是钢铁厂房,而是几位决策者对人才的特殊“算账”方式:有错必惩,有用敢用,两手都要硬。那一年,他们在审判书与调令上写下的,是一条国家科技自立的生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