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6号,夜里快一点,暖气停了,屋里有点冷。我裹着毯子,正百无聊赖地刷着几个军事论坛,一张模糊的、带着手机水印的图片突然就把所有人都给炸醒了。图上是个盖着帆布的大家伙,停在机库里,但那个轮廓……怎么看都不像我们认识的任何飞机。没过几分钟,另一张图从另一个地方冒了出来,同样的设计,细节却不一样。成都和沈阳,两款六代机原型,据说是同时亮相。我一下就坐直了,盯着手机屏幕,那光在漆黑的屋里刺得眼睛生疼,但脑子里就一个念头:这回,玩得可真够大的。
这感觉太熟悉了。就像当年歼-20首飞,直接把来访的美国防长盖茨给整蒙了。他前脚还在说中国二十年内造不出五代机,后脚我们的“威龙”就在他头顶上呼啸而过。这次更狠,圣诞节刚过,人家的礼物估计还没拆利索,我们直接端上来一份“未来”。我立马翻墙去外网看,一片死寂,那种暴风雨来临前的宁静。
果不其然,没过两天,五角大楼那边就有人出来说话了,那股酸味儿隔着屏幕都闻得到。他们嘴上说不惊讶技术,惊讶的是我们的保密工作,怎么能做到滴水不漏。然后话锋一转,开始暗示我们的飞机看着眼熟,怀疑是从他们那个“下一代空中优势”(NGAD)计划里“借鉴”了灵感。我心想,这话就没意思了。
NGAD计划嚷嚷了多少年了?
F-22刚服役那会儿就开始画饼,什么高超音速、全向隐身,听着跟科幻片似的。原型机他们也飞了,结果呢?单价一路飙到三亿美金——这个数我记不太清了,反正是个天文单位,国会那帮老爷捂着钱袋子,死活不敢批。
所以,当他们看到我们不声不响地把东西摆上台面,除了说我们“偷”了概念,好像也真找不到别的台阶下了。
空军作战司令肯尼斯·威尔斯巴赫,一个从F-15飞到F-22、有五千多小时飞行经验的老炮儿,他的话最有代表性。他承认中国的进步快得“令人警醒”,但紧接着就强调,美国的优势在于“体系、经验和规模”。这话听着……怎么说呢,前脚刚承认你快追上来了,后脚又说我优势在我。我总觉得,这番话主要是说给国会山的老爷们听的,潜台词就一个:赶紧打钱!
说实话,他这话也不全是吹牛。
F-35几百架地铺开了,规模确实大。但F-35有个娘胎里带出来的毛病——腿短。作战半径一千公里出头,在我们沿海三千公里范围的“反介入/区域拒止”网络里,这够干啥的?航母都不敢靠太近,难道指望加油机顶着导弹雨玩命“喂奶”吗?在现代战争里,加油机就是天上最亮的那个靶子。
表面看,美国在发动机、隐身涂料这些压箱底的功夫上,积累确实深厚。但我们好像换了条赛道。高超音速我们有全世界最全的风洞群,还有那个被他们称为“恐怖”的工业制造能力。六代机打五代机,就像五代机碾压四代机,靠的就是代差。我记得有份半公开的分析报告提过,F-22的雷达对目标的探测距离大概是150公里,而我们新一代雷达的目标是200公里以上。先发现,先开火,这个优势是致命的。
过去总说我们有“心脏病”,发动机不行。但现在,超燃冲压这块硬骨头都啃下来了,短板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补上。还有个更玄乎的,论坛里传得神乎其神,说我们的稀有金属提炼技术,能把隐身涂层的成本压到一公斤7美元。这事儿我不敢全信,但哪怕只有一半是真的,也够吓人了。这意味着我们能把隐身材料当油漆一样刷。这种体系化的成本优势,比一两项黑科技更让人头皮发麻。
所以,威尔斯巴赫将军那套“规模优势论”,听起来更像是自我安慰。
2025年开春,他就开始在各种研讨会上呼吁增加预算。国会的报告里也紧急列出了一堆技术差距清单。他们那个烧钱的NGAD计划被火速调整,换了个叫F-47的马甲,核心目标就一个:想尽一切办法把成本降下来。
这场竞赛,早就不是飞机对飞机的单挑了。它背后是整个国家的工业体系、供应链安全和成本控制能力的对决。美国那边产业空心化喊了这么多年,高端制造想回流比登天还难,很多零件还得找我们买。而我们,就是靠着几十年如一日地埋头干,从一个零件一个零件地仿制,走到了今天。
未来的空战会是什么样?一个飞行员,带着一群AI控制的无人僚机协同作战?我们的歼-20双座版,明显就是在为这个做准备。而美国的F-22生产线都关了,F-35又一身的毛病。这场天空上的较量,谁能笑到最后,现在还真不好说。这盘棋,是越来越有意思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